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六安瓜片:皖茶振兴的样本解读
2010-06-27 09:26:33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91次 评论:0
茶是一种文化。自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作出“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的评价之后,《红楼梦》、《金瓶梅》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屡屡提及六安片茶。

  茶也是一部历史。1975年深秋的一天,沉疴在身的周恩来总理突然问医护人员:“有没有六安瓜片茶……我想喝点六安瓜片茶!”而在此之前的1971年,当基辛格博士作为美国总统特使首次秘密访华时,就收到了我国政府赠送的一桶“六安瓜片”礼品茶。

  早已声名鹊起的六安瓜片在沉寂多年之后终于重振旗鼓,并在今年进入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成为世博会指定产品。以六安瓜片为代表的皖西茶业的发展,成为解读我省茶叶品牌发展的样本。

  传统名茶走出深山

  5月5日,立夏。在六安市裕安区磨剑冲村民组,成群结队的采茶工头戴草帽,挎着茶篓,匆匆忙忙从一个采茶点赶往另一个点。“以往到了立夏,春茶采摘已经结束了。今年受天气影响,采摘期推迟了半个月。”出身制茶世家的磨剑冲茶厂厂长匡大国解释说。

  六安产茶,始于秦汉,扩展于唐宋,盛兴于明清。北宋时,全国设立了6个“茶务”、13个“茶场”,六安就占有4个。明朝之后,皖西茶一枝独秀,名品迭出。其中六安瓜片更是香飘长江、淮河流域各省,几乎所有茶庄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六安瓜片有着辉煌的历史,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即获得金奖,整个采制过程也十分复杂,要经过采摘、扳面、炒生锅、炒熟锅、拉小火、拉大火等七道工序。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不少茶农图省事盲目简化制作工艺,大大影响了六安瓜片的品质和口碑。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六安农技推广中心曾做过调查,发现传统瓜片制法几近消失。

  1997年,六安市政府以对历史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决心重振六安瓜片,并在建设基地、弘扬品牌、培育龙头、完善标准、扩大规模和开拓市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六安瓜片的品牌恢复开发工作。就在那年,匡大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炒制出了第一锅精品六安瓜片。 “当时技术员来指导茶农制茶,很多茶农很不习惯也很不高兴。 ”匡大国回忆说。然而,经过技术人员指导后炒制的茶叶卖上了好价钱,茶农们的思想渐渐转变过来。 “现在,六安瓜片的制作早已有了行业标准,只要告诉茶农要收什么样品质的茶叶就行。 ”

  振兴六安瓜片,不仅富了茶农,还惠及外来的采茶工。磨剑冲所在的南焦湾村村支书符永田告诉记者,南焦湾村有现有2000多人,4000亩茶园,到了采茶时节村里人手根本不够。 “现在每天来自外村的采茶工超过了1000人。一个采茶季下来,采茶工可以挣到2000多元。 ”

  2001年4月,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六安瓜片夺得“中国茶王”称号,并连续多年在茶博会上获得赞誉。2002年和2007年,六安瓜片品牌分别被国家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国家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六安市共界定了六安瓜片生产基地10万多亩,年产瓜片160万斤。响洪甸齐山茶厂、张冲乡大石茶场、斑竹园左山茶场等成为有机茶生产基地,产品通过了瑞士生态研究所IMO有机认证。六安瓜片已经成为六安人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

  “标准化”提高品质

  以六安瓜片为代表的皖西茶的振兴,源于政府和龙头企业的齐心推动。

  1997年,政府恢复了六安瓜片的传统工艺,但随后的七八年里,茶叶仍由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炒制,而且80%的茶园都是老茶园和低产茶园。

  振兴茶业产业,必须推广良种、改造低产茶园,建设优质、高产、高效茶园,而关键是要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2006年之后,皖西茶业的振兴进入新阶段,徽六、一笑堂等大型茶叶公司纷纷成立,仅徽六茶叶公司注入的资本,就是当时最有实力的六安瓜片厂家的5倍以上。

  海拔500米左右的磨剑冲终年云雾弥漫,土质肥沃,历来是六安瓜片的主产区。 2006年,安徽省六安瓜片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徽六茶叶公司)在磨剑冲设立了茶叶基地,茶农们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茶叶。在此之前,磨剑冲的茶农们为了不影响白天摘茶,常常晚上骑摩托车出山去卖茶叶。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夜色中有些人还摔断了胳膊、磕掉了门牙。徽六茶叶公司副总经理曾雪鸿告诉记者,2006年公司收购毛茶最高达200多元/公斤,而之前茶农们卖出的干茶最多才160元/公斤。从此之后,六安瓜片价格一路看涨。今年,茶农出售的毛茶最高价格可达800多元/公斤,比2006年涨了差不多4倍。 “我家现在有10亩茶园,其中5亩租给了徽六茶叶公司。家里每年产茶近200公斤。除去采茶工的工钱和茶园管理的成本,净收入1万多元。 ”匡大国说。

  实力雄厚的资本的进入,推进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也提升了皖茶的品质。在磨剑冲,徽六茶叶公司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生产茶叶。公司租用了茶农的茶园,茶农按照公司的要求统一耕作、修剪、施肥等。茶园所需的化肥等生产资料则由公司统一采购,茶农按要求进行标准化实施,按标准交售鲜叶,由公司统一炒制。此外,公司也与茶叶合作社进行合作,以订单形式收购符合公司标准的茶叶。目前,公司正逐步由收鲜叶与收毛茶并重,转为以鲜叶收购为主,这样可以保证同一批次茶叶品质的一致性。

  5月5日,记者在磨剑冲茶厂看到,安农大的两个博士生正在调试一套刚刚投入运营的炒茶机械设备。匡大国介绍说,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艺复杂,要用高火翻炒,容易碎,成茶率低。与之相比,机械烘焙的成茶率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让茶叶品质更有保证。

  从2006年开始,六安瓜片的产值每年以30%的高速递增,预计今年可以达到8亿元左右。

  皖茶有望率先整合

  尽管皖西茶后劲十足,但就产业规划来看,与皖南茶相比仍有差距。早在2005年,黄山市就制订了茶产业发展规划。 “我们在还是比黄山慢了一拍。 ”六安市裕安区农委主任杨精明说。

  但皖西正在奋起直追。六安市市长张韶春告诉记者,由安徽农业大学专家们起草的六安市茶叶发展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到2015年,全市茶园可开采面积将发展到50万亩,茶叶总产达到2万吨以上,茶园亩产值达到2000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2000元以上;力争培育2家销售额亿元以上,5家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10家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全市实现茶叶产值超过20亿元。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六安市将重点打造“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兰花”等生态品牌,形成六安瓜片带动、“五朵金花”齐放格局,实行“良种、良法、良园、良策、良效”五良并举,打造一批优质高效基地,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实现茶农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茶产区经济快速发展。

  徽六茶叶公司董事长曾胜春认为,眼下是皖茶大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全国看,云南、福建、江苏、浙江、四川、安徽是几个主要的产茶省份,其中,安徽最具厚积薄发的优势。这是因为,在绿茶制作领域,我省率先解决了机械化生产的问题,有技术支撑、有人才储备。其次,在我省经济发展、皖西大开发的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一扫过去过山区交通不便、对外交流不多的情形,茶叶企业到山里设基地,肥料运得进去,产品运得出来,赢得了市场机会。他预计,今后3到5年,六安瓜片将进入品牌的聚集、整合阶段,按照现在的高速发展态势来看,市场份额将继续向大企业手中集中,1至2家大企业会占到全行业市场份额的50%左右。

  尽管茶叶收益有了显著增长,但就六安市整体而言,茶区平均每户茶园面积不到1亩,茶叶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较轻。有茶叶专家分析,如果一户茶农年收入上万元,至少要有5亩茶园。因此,要进一步鼓励茶园向大户集中,种茶致富的效应才能更加显现出来。有关专家建议,大力发展茶产业,应该搞好三个延伸:生产上延伸,即由单纯的采春茶向采春、夏、秋茶甚至采冬茶延伸;加工延伸,向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要效益,开发茶饮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茶产品;向三产延伸,结合一村一品、观光、品茶,融茶旅游、茶文化、农家乐等为一体,大力开发茶叶旅游文化资源,让更多的城里人参与采摘、制作、品尝名茶的体验式旅游。(田婷)

来源:安徽日报

 
30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中华茶派网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庐山云雾茶:品牌保卫路漫漫 下一篇霍山黄芽:用特色行天下

论坛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