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明珠合作社:引领农民致富
2010-06-27 09:26:24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21次 评论:0

记者 邹洪涛 通讯员 向继武

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抵御风险、科技示范、市场开拓等多项功能,在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林农入市组织化程度、增加林农收入、加快农村科技推广应用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记者试图通过建始马坡明珠茶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解读专业合作社引导、推进全县林业产业化的新型模式。

在建始县三里乡窑场村,茶、林共生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记者 邹洪涛 摄

明珠茶业专业合作社的员工正在采茶。记者 邹洪涛 摄

建始县三里乡窑场村六组村民张永菊,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茶农。过去她家的茶叶都是自产自销,年景好收入多,年景差收入少。自从2008年9月茶农崔孝锋创办马坡明珠茶业专业合作社后,她家3亩茶每年卖鲜叶收入就达1.28万元。她逢人就说,还是茶业专业合作社好啊!

实践证明,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抵御风险、科技示范、市场开拓等多项功能,在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林农入市组织化程度、增加林农收入、加快农村科技推广应用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返乡创办合作社

三里“马坡茶”生产历史悠久,属我州最早发展起来的知名茶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曾获“湖北省百优名茶”殊荣。由于历史原因,相当长一段时期,茶农几乎是提篮小卖,单打独斗,发展较慢,销售难,收入低。近年来,随着茶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沿业红公路建起了6个路边茶厂,成为当地茶农收入的重要来源,茶社因茶而得名,茶农由茶而致富。

37岁的崔孝锋,1996年承包原公社120亩老茶园,家庭作坊式加工,加工设施落后,茶叶品质低,苦心经营倒贴本。第二年他去广东打工跑销售业务,休闲之余逛茶市,游茶园,钻研加工技术。聪明的崔孝锋意识到干一番事业,小打小闹不行。为探索马坡茶叶经营新机制,2002年他返乡投入2万元办茶厂,妻子在红岩寺集镇开店铺专营茶叶,年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

2009年9月,尝到甜头的崔孝锋,在全县首家创办马坡明珠茶业专业合作社,注资50万元购设备建马坡玉毫茶厂,吸纳崔应章等8户茶农入社。经过两年努力,带动窑场、龙飞两个村68户茶农以茶园入股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业务,将分散于农户手中的资金、茶园等资源进行整合,走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之路,组织农户联手开发优质高效生态茶园1200亩。

由于茶园管理科学含量低、采摘质量不高,“马坡茶”发展缓慢。针对这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崔孝锋到县城请茶叶专家,实地检测土壤,清除残渣,指导茶农修剪、培土、施肥。2009年12月13日,县农广校茶叶专家来到三里乡马坡明珠茶业专业合作社,对109名茶农进行了实用栽培集中培训及考试。崔孝锋介绍,马坡现有老茶园1200多亩,年产值600多万元。2009年县农业局扶持资金10多万元,帮助茶农改造老茶园200亩,连片开发“鄂茶10号”有机茶园88亩。崔孝锋保守计算,改旧添新、提档升级后,“马坡茶”所属专业村可户均增收3000多元。

搭建致富桥梁

合作社坚持以茶农为主体,以龙飞、窑场、乌云观等山头为基地,进行资源整合,对社员的茶叶生产实行统一管理,初步构建成了“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保证、市场有监督”的生产格局,真正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品牌+市场”的经营模式。2009年初露锋芒的“马坡玉毫”茶产销15吨,其色香味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山东、武汉等地。合作社实行第二次分红利4580元,这年社员人均增收1300元。马坡玉毫茶厂诚信经营,在当地小有名气,今年初获得“全州模范农机加工大户”殊荣,2009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

合作社把服务社员作为立社之本和兴社之道,积极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引导社员转变经营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开拓营销市场,通过传、帮、带链接服务,架起了当地茶农增收致富的金桥。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难题。近日,笔者走进合作社科普培训室,看到这里的书架上摆放着《中国茶叶》、《茶叶通报》等近20份专业书刊和自己印发的20多份技术资料。合作社副理事长刘琼英说,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聘请茶专家15人次,举办培训班12次,培训技术人员19名,受益茶农1215人。既解决了社员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又培育了一批“土专家”、“茶博士”。利用合作社信誉积极为社员协调融资,先后帮助社员贷款67万元。通过品牌宣传、质量监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茶叶价格平均增长20%以上。合作社树立了形象,增强了凝聚力,茶农入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合作社规模迅速扩张,为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刘琼英认为,合作社促进了科技在农村的推广运用和林农素质提高。由于受信息不灵通、林农家庭经济薄弱、某些新技术投入过大等因素的制约,科技成果在农村的转化一直存在脱节现象,而合作社则很好地承担起了桥梁作用,将农业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通过技术培训,林农提高了科技素养;通过合作社规章制度的约束,林农强化了集体观念,入社林农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合作社在林业产业化进程中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茶农增收

今年3月,马坡茶叶产销两旺,来自周边村茶叶商贩纷纷上门。窑场村主任崔孝美介绍,窑场、龙飞两村作为靠山吃山的茶叶山村,随着业红公路的畅通,茶农积极性高,茶叶产量逐年增加,销售渠道畅通,村民不再担心卖不出去,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合作社。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本着对外营利、对内服务的原则,制定收购保护价,保护了林农的利益;通过品牌打造以及新产品的推广,提升了林产品的档次;成批收购节省了林产品的个体营销成本。

以农民为主体、基地为依托、销售队伍为骨干、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作格局在三里已经形成,以窑场村为起点,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带动了周边各村近4000亩基地发展。针对以往茶叶产量低,收入不高等现状,2008年4月,合作社负责人崔孝锋自费到浙江绍兴考察龙井茶制作,到州内咸丰小村、宣恩万寨等地学绿针、炒青、烘青等茶艺,学鲜叶采摘技巧。

村民崔显木原计划毁茶改种其他作物,2008年自费到恩施芭蕉侗族乡学了2天鲜叶采摘技术,按照鲜叶大小叶片匀称、无破损的采摘要领,这年他家4亩茶,仅卖鲜叶就增收4500元。于是,窑场村95户茶农纷纷问计崔显木。加工技术上,合作社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把造型、色香味等关口,厂房设有更衣室、消毒室、评茶室、检测室等,按标准查水分,感官评定,送州质检局检测农残。

窑场村四组25户人家,耕地面积135亩,85%的面积种茶,刘必荣种茶8亩,2009年茶收入2.4万元。据了解,该村仅茶叶收入过万元的就达8户。

(网络编辑:阿炜)

来源:恩施日报
 
42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中华茶派网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霍山黄芽:用特色行天下 下一篇龙涓举源:合作社助推茶产业发展

论坛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