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万里问茶万里情
2013-07-21 16:51:57 来源: 作者: 【 】 浏览:1750次 评论:0

茶,千百年来都是中华民族不弃不离的“国饮”。1200多年前,唐人陆羽以一部《茶经》奠定了他千年不易的茶圣地位。从此,爱茶、品茶、赏茶、鉴茶之风也随之渗透到千古文人雅士、智者禅师的骨髓中。唐代高僧皎然写诗赞茶:“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宋代的东坡先生感叹:“从来佳茗似佳人”。近代的林语堂说:“饮茶为整个国民的日常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发明……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茶生于山野,得云雾之仙气,汲甘泉之灵性。所以有人说,“茶是天地间之灵草”,“茶是草木之精华”;有人说,“茶可以行道,茶可以雅志”;更有人以“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隐喻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从武夷山中一路走来的林治先生,自幼受武夷传统茶文化的深厚影响,并得武夷岩茶灵气之薰陶,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9年开始,他历4载之春秋,行10万公里路。三上云贵,四出塞外,五赴北京,六进羊城,冒雨过秦岭,烟雨下江南……集一路所见所想,含英咀华、去粗取精,凝成了这本《神州问茶》。可以说,这是一部反映世纪之交中国茶叶现状、茶事荣枯的记实性报告。

曾几何时,茶同中国的瓷器一起,走出国门,漂洋过海。世界把茶叶和中国连在了一起。然而,到了现代,尤其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曾使国人引以自豪的茶叶,却在国际市场上徘徊不前,甚至日见畏缩。尽管我国目前有1000多个产茶县,列入中国名茶志的各地名茶多达1017种,但我们这个世界上栽培茶叶最悠久的泱泱大国,至今还没有一个被世界认可的茶叶品牌。从国内市场看,长期以来,我国茶叶的人均年消费量大体稳定在0.36公斤左右。专家预测,2005年全国茶叶产量将达到71万吨,而当年的需求量仅49万吨,压库将达23万吨;到2015年,预计茶叶产量将达到78万吨,而需求量仅53万吨,茶叶将压库25万吨。如此形势下,我国的茶叶出路在哪里?如何振兴中华茶文化、茶经济?如何做大做强中国茶叶品牌?如何使中国的茶经济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这既是时代赋予中国茶人的历史使命,也是作者不远万里、艰辛问茶的一个动因。

随着作者问茶的足迹,我们在体味其一路艰辛的同时,也仿佛闻到了一路茶香。从集色、香、味、行、美于一身的杭州“西湖龙井”,到“奇茗一啜惊欲死”的苏州洞庭“碧螺春”;从乌龙茶中的极品“铁观音”,到“芽身黄似金,芽尖白如雪”的“君山银针”;从千古贡茶的“信阳毛尖”,到茶中新秀的“午子仙毫”,那幽幽的、淡淡的、清清的、绵绵的各色茶香,无不使人陶醉、令人神往。尤叫人感奋的是,10万里问茶路上,一个个兴茶富民的典型县乡,一大批茶界精英、茶艺新秀、茶学专家,一一走进了他的视野。有千年产茶史的安溪,1985年的时候,还是福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然而,他们“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如今,“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成了安溪的拳头产品。“中国茶都”建在了安溪,农业部把“中国乌龙之乡”的桂冠戴在了安溪头上。广西的横县近年名扬四海,靠的竟是小小的茉莉花,而且是近年才引进的。然而,“要想发大财,请到横县来”。横县正是靠着正确的思路和踏实的干劲,获得了林业部“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茶学专家蔡如桂,身世像巴蜀古道一样崎岖坎坷,然而他在大巴山区一干就是30多年。终于,“秦巴雾毫”成为陕西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专家鉴定的名茶而走向了世界。并引得“午子仙毫”、“汉水银梭”、“黄云翠竹”、“城固银峰”等一大批陕西名茶走向了全国。“巴山无墨千秋画,汉水似弦万代琴。”在巴山蜀水间,闫战利的午子绿茶有限公司成为率先按国际认证的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进行生产和管理的企业。“喝午子绿茶,品盛唐文化”的叫响,使得“喝西凤酒,抽好猫烟,品午子茶”成为陕西社交活动中的时尚。香港企业家何一心先生品饮了武夷岩茶,并了解了武夷山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之后,立意下决心投巨资兴建最现代化的茶厂。他的目标是利用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把武夷岩茶推广到奥运会上去。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带来了与加入WTO相适应的先进营销手段。这里,还有武夷茶王陈荣茂、文质彬彬的刘宝顺、“钱塘茶人”吴严,以及“创中国茶叶第一品牌”,让中国茶飘香世界的珠海德信行的众多制茶人……这些茶人、茶痴、茶圣,浸淫了太多的中国茶文化,他们是中国茶文化得以复兴、中国茶经济走向世界的中坚。

《神州问茶》客观、公正、多角度地反映了历史的脚步踏入21世纪时,我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为古老华夏茶文化的新兴和茶经济的繁荣而欢欣鼓舞时,也为世界经济大潮对中国茶叶生产的深刻影响和无情冲击而深感忧虑。迢迢十万里,洋洋数十万言。问茶人单枪匹马闯神州,万里问茶不辞远。一路问,一路写,这一漫漫“长征”,没有哪级组织给他拨经费、拉赞助,所有的花销都靠他多年辛辛苦苦积攒的稿费。“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如果用这副茶联形容林治,也应有几分相像。

58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中华茶派网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淡淡茶香品味春天 下一篇智慧禅之五

论坛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