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品茶有道
2010-06-27 11:25:08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21次 评论:0

有朋自远方来,清茶一杯;为友远别饯行,一杯清茶。长此以往,茶实际上成为我的等身挚友。据说真正品茶的人,没有一个是大腹便便的。但那些想减肥想得发狂的人,却无一人喜爱喝茶(特制的减肥茶除外,那已经不是茶了)。我和我的朋友们,一个个都被茶水洗得干爽清瘦,自然骨子里茶瘾一旦发作,便整天价百无聊赖,形容枯槁。急急邀约几位同道之人闯进茶楼,什么红茶、绿茶、花茶,吆喝一气。茶盏入手,茶水入口,眼见得个个容光焕发,话匣子也随之而打开了。有位新朋友胖老板瞅着摇头:瞧你们,跟吃粉差不离。我便回侃道:至少比吃减肥药上瘾强百倍吧!胖老板困惑地陪坐,问:我也常喝茶,可是上不了瘾。要说每天还真喝不少,一上班,茶上办公桌;客户来,递烟送茶,少不了陪着喝半天;在家也喝,但我自个儿就觉得不入流。


   这是大实话。其实,茶一旦讲个喝字,那就品位全消了。许多官人、闲人天天喝茶,没喝出个所以然,就是因为只会喝,不懂茶。当然,解渴的功效还是有的。


   品茶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上等为“斗茶”,这是古代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的一种品评茶质优劣,欣赏茶饮学问的竞艺活动。据蔡襄《茶录》记载,“斗茶”技法十分讲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如茶质、茶色、茶韵、水质、水温、茶具,以及随季节、气候、日间、夜间的不同,掌握茶与水的量、度、分寸等。陆羽《茶经》记载各种品茶技巧,当以“茗战”为上品,“茗战”即“斗茶”,要学会品这个等级的茶,就像攻博士学位一样要下一番真功夫。《王安石三难苏东坡》算是斗茶的一则典故。北宋诗人范仲淹有诗一首《斗茶歌》,其中有“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就表现了斗茶的一种情趣。元代画家赵孟頫有幅《斗茶图》,更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斗茶这种高雅的生活画卷。


   中等为“试茶”,也即“茗宴”,它有别于大规模有规则可依的“斗茶”,属于一种小范围的闲情逸志,但仍有一定的清规戒律,只不过后来逐渐演变到抛弃了程式化那一套东西。或几个文朋诗友烹茶品茗,或独自月下松间斟茶自怡,或风流潇洒,或肃然思虑。骚人墨客们常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表现自己的孤高性情,其制志寄茶的心态体现出中国文人性格中趋向平淡的特质,这是千百年来茶文化之所以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试茶”讲究“中庸之道”,追求“道法自然”,因此,儒家夫子、道家学子们尽皆是典型的茶瘾君子。只有那外来的佛教不念茶经,所以与茶没有很深的缘分。中等的“试茶”传到日本,变为上等的“茶道”,令中国人多少有些不安。其实大可不必,现在早已没有上等的“斗茶”,中等的自然升格为上等了。


   然而,下等的能否升格为中等呢?即:喝茶(包括所谓“吃茶”“饮茶”一类雅称,如老舍《茶馆》中所表现的那群北京茶客的叫法)。依愚之见,凡那些茶楼、茶社、茶园、茶厅,抑或时髦的茶廊、茶吧,不论是巴蜀的盖碗茶,还是闽台的功夫茶,不论是铁观音、碧螺春,还是苦丁茶、老荫茶,一律升格为中等,而那些“官茶”、“招待茶”,不论茶具多么漂亮、优雅,茶质多么高级、上流,一律视其为下等。只有这样才能不辱没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否则,作为“哲人”或“诗人”最高象征的茶,只能当作英语的饮料名词“Tea”来读或喝罢了。

 
16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中华茶派网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功夫茶具“四件宝” 下一篇饮茶与婚姻

论坛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