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育发是歌星姜育恒的哥哥,一样善于歌唱,精于词曲。假如你有爱好,不妨到KTV点首他作词弄曲的《别做生疏人》。但现在,我们要谈的是他另一个身份,炙手可热的海外普洱茶名家。 许多茶友说起这位韩国韩瑞大学茶学系主任、教授,韩国中国普洱茶研究院院长时,最多的一句是,“像他这样的只做学问,不做生意的专家实在太罕见”。2005年,姜育发发表了他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史稿》,震动国内外普洱茶界。确实,今天的普洱茶业已经变成了巨大的名利场,许多人在制造聒噪,抢夺话语权后,纷纷弃学经商,姜育发的诸多学术探索显得难能可贵。
每次见到姜育发,都要聊起普洱茶,因为普洱茶,空间被无限地拓展。第一次见面,我们五个人在挤在老虎文化工作室的2楼,他特有的泡茶方式也令我们感到近乎奢侈,40多年的老茶,换个人可能要泡三四次的分量,他却一次就泡完,长时间闷出来的汤色也是黑黝黝的,很吓人。“像吃葛根,开始苦,然后非凡甘甜。”老虎说这样的泡茶自己还是第一次见到,味道独特,令人记忆深刻。姜育发则说这是自己的独门泡法,因为茶是别人送的,所以并不心疼。 出身世家的姜育发风度翩翩,时常笑脸满面,许多人对他好奇,很大程度是他的身份引起的。“在大陆别人说我是台湾人,在台湾别人说我是韩国人,在韩国,我又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姜育发谈到的身份感的丧失,就像普洱茶身份的许多疑点一样,十足吊人的胃口。普洱茶的兴衰像谜一样,假如说历史上的普洱茶真的那么旺盛,那为何关于普洱茶的记载在汉语的文献里记载又那么少?仅仅有的一些有价值的文献也都一些县志之类的,无法登大雅之堂。 2006年10月9日,我第三次在昆明见到姜育发时,他的眼睛还在布满血丝,在写《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史稿》,姜育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翻阅大量典籍做考证工作。他的第二篇《普洱茶的海外史稿》也在构想当中,“我还要继续寻找普洱茶的兴盛证据”,姜育发说。
天定茶缘 “很多人听说我是姜育恒的哥哥,就故意瞪大眼睛问‘真的吗?’还特地看看到底像不像,我并不介意别人称呼我‘姜育恒的哥哥’,因为今后人们会说‘他是姜育发的弟弟’。”姜教授打趣的说道。 和姜教授面对面交谈,一丝不苟的着装,一尘不染的皮鞋,一应俱全得学识,加上他与生俱来的幽默谈吐,一下就把气氛提升得一见如故起来。说起和茶结缘,姜育发谈起了他的大学时代。那时,他跟随做外交官的父亲,在韩国念大学,韩国的同学对中国的文化、历史非常感爱好,经常找他讨教。有一次,一位韩国同学向他请教中国的茶,尽管他从小就是喝着茶长大的,但对茶文化没有进行更深层的研究,知之甚少,反而这位韩国同学能说得头头是道,这令他感到非常惭愧,从此潜心研究茶文化,决心把真正的中国茶文化推广到全世界。 姜育发是歌星姜育恒的哥哥,一样善于歌唱,精于词曲。假如你有爱好,不妨到KTV点首他作词弄曲的《别做生疏人》。但现在,我们要谈的是他另一个身份,炙手可热的海外普洱茶名家。 许多茶友说起这位韩国韩瑞大学茶学系主任、教授,韩国中国普洱茶研究院院长时,最多的一句是,“像他这样的只做学问,不做生意的专家实在太罕见”。2005年,姜育发发表了他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史稿》,震动国内外普洱茶界。确实,今天的普洱茶业已经变成了巨大的名利场,许多人在制造聒噪,抢夺话语权后,纷纷弃学经商,姜育发的诸多学术探索显得难能可贵。
每次见到姜育发,都要聊起普洱茶,因为普洱茶,空间被无限地拓展。第一次见面,我们五个人在挤在老虎文化工作室的2楼,他特有的泡茶方式也令我们感到近乎奢侈,40多年的老茶,换个人可能要泡三四次的分量,他却一次就泡完,长时间闷出来的汤色也是黑黝黝的,很吓人。“像吃葛根,开始苦,然后非凡甘甜。”老虎说这样的泡茶自己还是第一次见到,味道独特,令人记忆深刻。姜育发则说这是自己的独门泡法,因为茶是别人送的,所以并不心疼。 出身世家的姜育发风度翩翩,时常笑脸满面,许多人对他好奇,很大程度是他的身份引起的。“在大陆别人说我是台湾人,在台湾别人说我是韩国人,在韩国,我又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姜育发谈到的身份感的丧失,就像普洱茶身份的许多疑点一样,十足吊人的胃口。普洱茶的兴衰像谜一样,假如说历史上的普洱茶真的那么旺盛,那为何关于普洱茶的记载在汉语的文献里记载又那么少?仅仅有的一些有价值的文献也都一些县志之类的,无法登大雅之堂。 2006年10月9日,我第三次在昆明见到姜育发时,他的眼睛还在布满血丝,在写《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史稿》,姜育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翻阅大量典籍做考证工作。他的第二篇《普洱茶的海外史稿》也在构想当中,“我还要继续寻找普洱茶的兴盛证据”,姜育发说。
天定茶缘 “很多人听说我是姜育恒的哥哥,就故意瞪大眼睛问‘真的吗?’还特地看看到底像不像,我并不介意别人称呼我‘姜育恒的哥哥’,因为今后人们会说‘他是姜育发的弟弟’。”姜教授打趣的说道。 和姜教授面对面交谈,一丝不苟的着装,一尘不染的皮鞋,一应俱全得学识,加上他与生俱来的幽默谈吐,一下就把气氛提升得一见如故起来。说起和茶结缘,姜育发谈起了他的大学时代。那时,他跟随做外交官的父亲,在韩国念大学,韩国的同学对中国的文化、历史非常感爱好,经常找他讨教。有一次,一位韩国同学向他请教中国的茶,尽管他从小就是喝着茶长大的,但对茶文化没有进行更深层的研究,知之甚少,反而这位韩国同学能说得头头是道,这令他感到非常惭愧,从此潜心研究茶文化,决心把真正的中国茶文化推广到全世界。 姜教授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给学生们讲授关于普洱茶的知识。那时候韩国的普洱茶热非常盛行,而这股热风正是从台湾香港吹向韩国的。但当他93年第一次满怀希望的来到普洱茶故乡云南普洱,希望探寻普洱茶的根源时,却惊奇的发现,人们对普洱茶的熟悉,几乎为零。2000年4月,他又专程从韩国飞往昆明,做了一个街头访问,调查得到的结果是,昆明98%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剩下的2%也只回答听说过。这些意外的答案让他痛心疾首,作为一位潜心研究普洱茶历史和文化的学者,他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终于忍不住流下泪来。 尽管往事不堪回首,可普洱茶的今天,却使他们这些为之而钻研的人感到欣慰。姜教授几乎每两个月就会到云南来一次,云南的变化,普洱茶的变化,一点一滴他是能感受到的。如今的普洱今非昔比,他便觉得自己当初的调查惆怅和今日繁华的茶市相比,是有意义并且值得的。
君子比德于茶 古人说,茶吸收天地之灵气而生长,是自然界的精华,能够和自然界的灵气相通,而今人品茶的乐趣就在荡涤身心,和茶对话。也许是茶的缘故,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姜教授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因为茶,他依然风度翩翩,神采奕奕;他以茶养生,以茶养心,欲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茶。 为了追索普洱茶的根源和历史地位,姜教授通过朋友来到了韩国国家图书馆,想从韩国古代记录皇帝中国行的《燕行录》里,寻找蛛丝马迹。来到国家图书馆,他再一次被震动了,因为《燕行录》记录着皇帝出行时的每一桩大小事,包括所说的每一句话,整部书居然有一面墙之多,要查找关于普洱茶的记载,无异于大海捞针,更何况,其中会不会出现普洱茶的记载,还是一个未知数。可姜教授并没有因此却步,几个月来,助手天天帮他从图书馆取回书典,他利用课余和晚间进行大量阅读。 在多天阅读无果的情况下,他终于发现了第一条关于普洱茶的谈话记录。随后,又陆续发现了不少关于普洱茶的记载,语录中更有把普洱茶和其他茶类作比较的内容。并且从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普洱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都极为突出。姜教授如获至宝,他把几个月的心血扫描入电脑,作为难得的历史材料,将为世人展现一幅普洱茶的历史卷轴——后来才有那篇蜚声国内外的《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史稿》。 “茶缘留情,情缘留茶”,姜教授把这八个字写在我笔记本上。一个茶字颇具禅意,一个缘字妙不可言,一个情难能可贵,道出了姜教授内心最真实的表白。普洱茶于他,是联系中韩文化的纽带,是魂牵梦萦的故乡,也是心血绽放的回报。 最后,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让我们参观他收集的《燕行录》,一边绘声绘色给我们解释其中的意义。他说,作为学者,他有自己的准则,那就是说话授课都要有根据,绝不误导学生,绝不误导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