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云南的时尚中人对来自英国的立顿红茶视若珍品,顶礼膜拜时,很难统计,会有多少人想过或是知道,其实世界上最好的红茶正是源自我们脚下的这片红土高原。作为一个云南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云南茶史的厚重而骄傲,也有充足的理由为云南茶业的现状而汗颜。
云南茶史源远流长。据史志记载,云南从原茶俗称野生茶转为家种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云南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我国茶文化起源于云南。在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的37个种和3个变种中,云南拥有33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有25个种和1个变种为云南独有,云南茶树品种之多,类型之丰富,是任何地区或国家所少有的。
云南90%以上的县、市产茶,其中茶园超万亩的仅在2001年就达52个,涉茶人口600多万,仅以茶叶栽种面积和涉及人口来看,是不折不扣的产茶大省。
在最适合茶树生长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孕育下,云南茶叶具有与世界任何优良品种相媲美的特质。很多省外名牌茶叶生产企业购买云南茶叶原料,将其作为加香增味的“高级味精”,这在业界已是公开的秘密。
但是,令人汗颜的是,在香飘国内甚至世界的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都匀毛尖、武夷岩茶、铁观音、君山银针等中国名茶榜上,云南茶却榜上无名。
数字可以佐证云南茶大而不强、香而不远的事实:云南用占全国1 / 6的种植面积,生产出占全国1 / 8的产量,创造了占全国1 / 10的产值,平均价格仅居18个产茶省的第10位,每吨1000元左右,比全国平均价还低300元,云南茶叶的“含金量”明显不高;2003年是云南名优茶大幅度增长的一年,产量达到1.7万吨,增长33%,但和全国水平比较,仅占全国名优茶产量的11%,而名优茶创造的产值所占比例则更小,仅为全国的6.7%。
“一流的茶叶、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四流的销售”,成了对云南茶叶最形象的概括。
第4大支柱产业呼之欲出
目前,云南省可生产红茶、绿茶、普洱茶、紧压茶、花茶、速溶茶等6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中滇红、沱茶、普洱茶虽已在国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能够在全国叫响的品牌却几乎没有。
在云南临沧、思茅、西双版纳这些主产茶区,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个制茶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但每个品牌都不怎么出名。由于没有较好的品牌和拳头产品,以致国内外客商只知云南有茶,而不知云南茶的品牌,更不知云南有无名牌茶。
手捧一流的原料,创不出一流的品牌和效益,是云南茶业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与无奈。栽种面积连续数年蝉联国内之冠的云南茶业,其产值和效益怎样才能跃居全国首位,在做大的基础上实现做优做强,各方一直在寻求破题之举。
普洱茶热的升温,为云南茶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市场环境和机遇。2005年5月,云南省制定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入手,全面提升云南茶叶的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及国际化水平,提高茶业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云茶”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省继“云烟”、“云药”、“云花”之后的又一重要品牌,在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宏伟远大的目标需要一步步实现。针对当前我省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云南茶叶将以抓好优质茶叶种植、茶园及茶厂技术改造和品牌改造为重点,搞好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管理服务体系4项建设,实现由注重单一种植向注重产工销各个环节转变、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由注重省内市场向注重省外及国外市场转变。
产业化促提质
我省茶叶种植涉及全省15个州市的110多个县、市、区,大面积种植带来产业化程度低、生产粗放等多种制约茶叶发展的不利因素。世界茶园平均亩产66.7公斤,肯尼亚达143.3公斤,我国平均亩产为51公斤,福建高达73公斤,而云南仅为36公斤。
为此,我省将坚持集中连片、突出重点、择优发展的原则,在稳定现有茶园面积的前提下,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的要求,调整茶叶种植的区域结构,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加大对年产茶叶500吨以上的县、市、区及发展潜力大的高产优质茶叶产区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茶叶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大力改善中低产茶园基础条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新建、扩建、改建茶区水利工程,大力推广茶叶节水喷滴灌示效示范项目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强茶园灌溉保证率,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为提升茶叶产量和质量提供可靠保障。强化机械化茶园建设,探索机械采摘修剪技术的试验示范,积极推进机械耕作,规范茶园管理技术,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普通茶供大于求,价格和销售一路下滑,但是有机茶销售却快速增长。这已成为今后茶叶发展的一大趋势。冠以“有机”二字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比一般名茶要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