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人品佳茗,芳茶传四方
我国以茶当饮料,从神农时代开始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目我国茶的种植区有18个省市946个县市,茶园面积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年出口量达13.5万吨。世界五大洲中有50多个国家种茶,年产量达200万吨,茶消费国达150多个。栽茶、制茶、煮茶和饮茶技艺都源于中国,由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明饮料。在人们生活中蔚成饮茶风尚,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那茶有是怎么传播开来的呢?
茶,其味苦甘性微寒,具有生津止渴,清凉解毒,利尿消肿,去腻消食,清心怡神,提神醒脑之功。有常饮常生精,使人食欲旺盛,精神饱满,身健有力,还童振枯,延年益寿之效。这是茶的内涵所在。正因为如此,人们视茶为养生怡性之妙药,奉为珍品,祭品、贡品、礼品。从自采自用、到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又到传饮传种传制传卖,这过程经历代名人名记名颂名传而至。
1、 僧人传茗
谈到僧人传茗首推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市)龙益寺智祖禅师之陆羽的《茶经》大作,《茶经》三卷十节对茶的栽培、采摘、炒制,烹煮饮用,计划管理等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论述。 成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对茶叶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茶经》被称为茶业的百科全书,陆羽被称为茶仙、"茶神"、"茶圣",可见其对茶叶影响之大。
由于茗茶依名山名水春时发,与寺庙为邻生,僧人坐禅均以茶提神清心,僧必善茗,宣茶育经。随唐朝佛教盛行而运转九州。公元729年间,日本圣武天皇派高僧最澄禅师来中国交流佛教,他回国时带去茶种,播于国台山麓,深受皇家赞赏,并将茶种扩大到五个县,成为皇室贡茶。1191年,日本荣西禅师来中国时,再带茶籽种植福冈等地,并竭力宣扬饮茶的好处,1211年他著有《吃茶养生记》,卷首开头就写道:"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而且还亲自用茶治好了大将军源实朝的糖尿病,于是吃茶养生在日本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有独到之处的日本茶道。
据《随书》记载,随文帝扬坚微因头痛不止,遇一僧人告知:"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可愈",果然,皇帝喝了那茗草煮的茶水,头痛就消除了。因此,茶被为灵丹妙药。
2、 贡茶与赐茶
茶被皇孙贵族视为养生之妙药,列为百姓孝敬皇上的贡品。所谓工茶,就是各地将自己采摘芽嫩,炒制精湛的名茶在清明前帝到皇宫。皇帝得茶后,先行祭祖,然后赐给亲近的大臣品饮,并以茶摆设清明大晏,以飨群臣。皇帝派遣大臣出使列国时,也以茶为厚礼,亲善邻邦。唐代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时,曾带了很多茶叶作为陪嫁,公主入藏后,以茶赐臣待客,素有肉食习惯的藏人,饮茶之后,顿觉肠胃汪爽,胃口大增,自此后饮茶在西藏蔚然成风,嗜茶如粮。宋微宗著有《大观茶论》以嗜好茶著称。乾隆皇帝曾亲自到杭州品饮龙井茶,至太湖细啜碧螺春,入川峡评尝蒙山茶,赴福建啜品铁观音。所到之处品茶赐名,写有《观采茶作歌》,其歌词唱道:"火前嫩,火后老,性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南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漫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曾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劫览民艰晓"。乾隆享年88,勤政60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泰发安。他于85岁让位嘉庆,当有位老臣为之惋惜向他面呈:"国不可一日无君"时,乾隆哈附带大笑,抚着银须,意味深长地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啊!"由此可见,乾隆不仅是位知茶用茶嗜茶如命的品茗行家,而且是以茶体察民情的皇帝。
3、 斗茶品茗,以茶益思
唐宋盛世时期,各地年年都要邀请文人志士来斗茶,以选好贡茶,讨为皇上,斗茶之风盛行。北宋就有范仲淹的《斗茶歌》云:"北苑将期献王子,株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簿冷芷"。斗茶也是切磋种茶制茶技术和品饮艺术的机会,对茶技的代代更新出茗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人则以崇茶为尚,尚茶为荣。宋时司马光笑问苏东坡:"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爱此二物?"东坡欣然答道:"奇茶妙墨俱香"表达了文人视茶为宝(文人称纸、笔、墨、砚为文房四宝),茶墨兼爱的志趣。茶引学士文,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品饮仙茗而呤诗赋歌作画。李白赋诗赞美君山银针茶"淡扫明湖开玉镜,丹山画出是君山"。 郭沫若到杭州虎跑泉饮西湖龙井茶有诗曰:"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名传天下二,影对水成三。饮览湖山美,豪游意兴酣。春风吹送我,岭外又江南"。这样把龙井茶与西湖山水连成一体,将茶醇与游人的豪情惬意联在一气,让他人也能领略一番品饮西湖龙井茶的美好感受情趣。
五、茶市文化趋向
据陆羽的《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就是说饮茶源于中国,至今五千多年。目前,在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种茶、产茶及100多个国家进口茶叶,姥茶的消费国家就有150多个,用茶人口占总人口2/3以上,而且消费水平几乎都达到一日不可无的程度。象英国、爱尔兰和伊拉克等国家人均年消费量达4公斤左右的水平,茶叶市场寓于人民大众生活之中。
1、 生活化
以茶进食,提高食欲,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化。
饮茶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传向内地边疆,由于茶有消食去腻的作用,所以在西藏、新疆、内蒙古深受吃牛羊肉、喝牛羊奶的藏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同胞的青睐。西藏的藏饮茶的习惯除了清饮以外,更多的是喝奶茶和酥油茶。藏族同胞热情好客、客来敬茶,酥油茶是敬客最隆重的礼节。喝酥油茶讲究茶具、金、银、铜、铝、铁壶作工精细,佐料有:花生、瓜子、松子和芝麻糖等香料食品,客人从主人手接过一碗热腾的酥油茶,道个谢,慢慢品尝,边喝边吃小吃,喝下油滋滋,香喷喷的酥油茶,极感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藏胞每人每天都要饮20碗茶,平均每年人均消费茶叶15公斤,为全国最高。蒙族同胞则养成了"三茶一饭"的饮食习惯,早、中、晚喝三次奶子茶,晚上一家人吃顿团圆饭。蒙族同胞也有敬客奶子茶的文明风尚,当你进入蒙古包,主人把煮得热气腾腾的奶子茶敬向客人,佐以炒米,喝起来别有风味,蒙族人均每年消费茶叶量达9公斤之多。在新疆则是北疆维族喝奶茶,南疆维族喝香茶。他们以茶代汤,边吃抓饭边喝咸滋滋、热乎乎的奶茶,一餐不缺少。无论是藏族还是维族或是蒙族同胞都有了"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汉族同胞大多是饭前饭后饮茶,以清饮为尚。产茶区也有茶食的习惯,如茶粥,茶饼、茶菜等等。宋朝苏东坡就曾把饮茶进餐和为清欢而作词赋浣溪沙《游南山》"细雨斜风作少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莴荀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总之,茶已成为中国人民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如王安石所云:"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2、 大众化
从元朝开始,茶叶制作改团茶为散茶炒青,出现了冲泡茶。散茶具色香味形于一体,其泡茶方法讲究水质、水温和茶炉、茶具。斗茶品茗也是重茶香之清爽,重茶味之鲜醇。重茶形之美,重茶色之活。宋朝诗人袁牧曾生动的记述了这种饮茶趣闻:"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如此饮茶幽然潇洒的清饮雅尝的风格逐渐而成,清饮雅尝之风进入庭园文化,使其琴棋书画兴味更浓。倘若伴以弹琴说唱,茶香味醇就更有回味。边饮茶,边对奕,清醒自在,可立不败之地。人入茶境,浮想联翩,书如其境,画作如梦,妙不可言。世上许多名作都与茶饮有缘,冲茶清饮简便易行,既可自斟自饮,又可与人对饮相侃而谈。于是茶之清饮容易同人们各种社会活动(政治、经济、文化)结缘,运用而生,走向大众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饮茶也从庭园家走出奔向社会、餐馆、茶馆、茶室无市没有,甚至招待所、宾馆每套房间和大小会议室都必备有茶。从餐桌茶饮到音乐茶座或是卡拉OK都可看见人们在津津有味地清饮侃谈。特别是有名的广东早茶,从"一盅两件"的清饮茶叙到随意小酌的茶点以至筵席欢宴,无处不是以茶敬客。时下在广州、香港请人吃饭都以"请饮茶"邀称为尚,过去早茶只是"一盅两件三小时"专为"老头"闲聊的角落,而今已成为男女老幼,携男带女,南北友人,中外宾客高朋满座的殿堂,初来诈到,即可感受到茶香扑鼻的宜人气息,随席坐下就可看见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诱人胃口,环视四周便可窥见或是一家老少欢聚一桌,或是团团一席的亲朋聚会,或是男男女女各方人士在欢叙离别之情,谈情说爱,基生意,交流信息谈天说地,纵谈天下大事,唧唧喳喳,就如百鸟归巢,百凤争阳之势,朝气蓬勃,煞是一派好景象。其实这种景观,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是早市有,就是午间夜里,无论你走进哪个茶楼酒馆可看到热闹非凡的茶市餐饮,以茶会友蔚然成风,趋于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