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我国是茶叶的生产与贸易大国,茶叶种植面积2008年达到166.67万hm,居世界第一。1994年以来,茶叶产量与贸易量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和图2)。茶叶产量从1994年的58.85万t增加到2008年的124万t,年均增长率为5.54%;出口量从1994年的17.97万t增加到2008年的29.7万t,年均增长率为3.80%;出口额由1994年的2.9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6.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6.54%。不难看出,茶叶出口增长率低于生产增长率,但两者均低于出口额增长率。但是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着诸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生产规模小、无序竞争等问题。因此,通过定量指标客观分析茶叶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图1 1994-2OO8年我国茶叶的产量与出口量增长曲线
图2 1994-2O08年我国茶叶的出口额增长曲线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茶叶的研究也日益增多。霍丽珥(2000)分析了我国茶业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并对如何提高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出了建议。姜含春等(2004)采用SWOT法,分析我国茶叶出口的优势、薄弱点、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提出提高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许咏梅等(2006)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研究了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壁垒是众多影响我国茶叶出口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技术壁垒的对策。许咏梅(2006)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对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状况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但是其数据仅限于2000-2003年,时间跨度小,不能从更长的时间分析我国茶叶竞争力状况。李道和等(2o07)利用CMS模型和RCA指数对中国茶叶产业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茶叶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其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下降,据此提出相应的提高我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许咏梅等(2007)利用LA-AIS模型对中国茶叶在日本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日本市场,除斯里兰卡外,中国茶叶的价格竞争力高于其他国家。沈佐民等(2007)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与发展思路进行的研究表明,影响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为:茶叶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滞后,出口经营主体素质不高;出口茶叶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茶叶均价低;茶叶生产、出口规模小,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出口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等,并提出了相关对策。许国权等(20O7)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茶叶国际竞争力上的差距;利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理论,分析在竞争力上形成差距的原因;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苏祝成等(2008)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是否影响国际市场价格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中国茶叶进出口量的变化不会带来国际茶叶市场价格的变化;反之,国际茶叶市场价格的变化则会带来中国茶叶进出口量的变化。包建华等(2006)运用波特钻石理论对安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四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思路及相关措施。闰伟伟等(200r7)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贸易竞争指数法、显示性比较优势法,并结合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从国际竞争力和国内竞争力两个层面对浙江茶叶与中国其他茶叶主产省份进行对比分析。结论是:浙江茶叶国内和国际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竞争力不稳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主要包括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研究。总体而言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不多,即使是定量研究,样本数据时间跨度小,不能够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茶叶竞争力。因此,本文采用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探讨,并提出政策建议。
2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为了对我国茶叶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以准确反映竞争力水平与变化趋势,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笔者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年的数据,利用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
2.1国际市场占有率(MS)国际市场
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额的比例,可以反映一国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MSij表示第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第i国j产品的出31额;Xu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从图3和表1可以看出,我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上涨幅度不大,2005年达到最大值14.66%。斯里兰卡与肯尼亚的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除了1996年与2005年以外,斯里兰卡一直处于第一位。我国和印度的市场占有率呈现交替上升状态,除了1997~2000年我国居第4位外,别的年份我国均处于第3位。五大出口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达到68.63%,印尼一直居于第5位。
图31995-2005年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趋势
表1 1996-2005年主要茶叶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2.2贸易竞争力指数(TCI)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 Index,TCI)又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或贸易专业化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额与该商品总贸易额的比率。它被用于衡量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用于判断一国在该产品上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TCij为贸易竞争力指数;Xij表示第i国j产品的出口额;Mij表示第i国j产品的进口额;TCij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ij>0,表明第i国j产品的商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TCij越接近于1,表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0,表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越接近于-1,表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弱。TCij=0表明该国j商品竞争优势居于平均水平。
从图4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8年,我国是茶叶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正,平均数为0.9186,接近1。这表明我国是茶叶的净出口国,在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1990~2000年期间,TC指数虽有所波动,但是每年均在0.91以上;2001~2006年期间,指数有所下降,可能与人世后茶叶出口遭受到绿色壁垒的冲击有关。近两年我国茶叶的TC指数重新回到0.9以上,其中,2007年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大值0.96。
图4 1990-2OO8年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指数趋势
2.3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是一国某种产品出口额占所有产品出口额的份额与世界该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率。
上式中RCAij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第i国j产品的出口额;Xit表示第i国所有j产品的出口额;Xu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Xu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额;一般认为,若RCAij>=2.5,则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若1.25≤RCAij<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Q8≤RCAij<1.25,则具有中度竞争力;若RCAij<Q8,则具有较弱的竞争力。
从图5可以看出,在1995~2005年期间,我国茶叶的RCA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之前一直是大于2.5,说明具有极强的竞争力;2005年降为2.33,落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范围。总体说来,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图5 1995-2005年我国茶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趋势
3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三个指数的测度结果,可以发现,总体上来讲我国茶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讲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基本上居于前四名,国际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贸易竞争力指数虽然前些年逐渐下降,近两年又开始上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我国茶叶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提责争力正呈现下降趋势。虽然随着世界茶叶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我国茶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正面临着一些制约:
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茶叶出口……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地提高农残标准:欧盟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从2008年7月29日起正式执行,包括二溴乙烷、二嗪磷、滴丁酸、氟胺氰菊酯和敌敌畏等5种农药残留标准控制更加严格,与此同时新增170种与茶叶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药残留标准。从2009年5月起,日本将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其中与茶叶农药残留限制发生明显变化,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限量为0.01mg/kg。茶叶进口国的农残标准频繁的变化,无疑增加了茶叶出口的难度。
二是茶叶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166.67万hm。茶园,茶叶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大多数是分散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缺乏品牌经营意识。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名优茶有数百种,但是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少。与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比,我国茶叶的科技投入不足,缺乏高附加值的茶制品。
三是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我国拥有世界23%的茶叶品种,但是国际市场占有率1995-2005年平均只有11.6%。事实上,随着我国茶叶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和2006年茶叶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取消,更多企业参与茶叶出口,但茶叶出口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同时,我国茶叶不但面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的竞争压力,而且面临着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对我国茶叶出口形成的冲击。针对以上结论与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扭转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趋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随着各国安全、环保意识的增强,有机茶、保健茶及高档茶的消费比例将持续增加。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茶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既可以提高茶产品的质量,也是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要加强宣传与监管,通过宣传强化企业的自律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加大对茶叶农残监控力度;引导与支持企业通过创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二是走茶叶产业化道路。企业规模小,影响了茶叶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整个行业效益的提高,我国尚没有能够在茶叶的产供销各个环节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为此,国家应制定明晰的茶叶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茶叶生产的扶持力度,走产业化之路,形成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是促进我国茶叶产业发展与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