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身边大街小巷突然出现了众多茶店。很多人或苦于找不到其他创业项目,或直觉茶行业本小利大,前赴后继地当起了茶老板。然而,记者观察发现,和当年的发廊类似,茶店也成了如今"死亡率"最高的领域。位于民主广场附近的一家茶店,在这股茶创业热潮中,一年内竟两易其主!
而在那些失败的案例中,有一群人的身影频繁出现,他们就是雄心勃勃的服务员。数据显示,大连约有3500家茶店,记者接触其中很多打工者,几乎所有人都明确表示以后将拥有自己的店铺。然而实际情况是,成功者寥寥。
其实,不仅在茶行业,各个领域里都有类似的群体,他们以为打工几年就已试出水深,便倾尽所有义无反顾地扎进商海中。当然,一切不会那么简单。今天,我们找到这群人中成功的代表,试图还原创业时那些不为人知的困难。
32岁的李艳曾在两家连锁茶店当了4年的店长,如今,她的沁香茶坊已开了4年。"不能说成功,只能说是维持了4年,层出不穷的坎开店前根本没想到。"昨日,李艳娓娓道来这些年的故事,希望对更多的人能有所借鉴。
艰难开店
一开始都想模仿,但照搬别人的只会砸了自己的脚
2008年,因为各种原因,李艳毅然辞去茶店店长的工作。接下来,从做决定到选址、装修,直至新店落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当时根本没多想,就是认为自己熟悉这个行业,适合干这个。"
30平方米的新店开在了天津街下沉步行街最内侧的墙根处,租金一年仅一万多元钱,地处市中心却根本没什么人流,身边所有人都大力反对。李艳坦言,和很多从店员升级为老板的同行一样,她对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及和老客们的交情,抱有盲目的信心。开业第一天,小店里热闹非凡,大家帮忙消费2000元,让李艳感动异常。但随后,一切归于平静,曾经以兄弟姊妹相称的熟客们也不见了踪影。"好在,其中几位热心的大哥大姐一直信任我照顾我,让我在最难的时候,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雏形初显,更大的难题接踵而来--货源!李艳只对一些基本的进货价格有所了解,对进货渠道则一无所知。开店之初,她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市场上乱撞,根据以前积攒下的那些经验,在本地的几家茶店东拼西凑选购了一些货品。因为拿货量少,进价并不便宜,但为了吸引回头客、培养圈子,李艳一直坚持低价走量原则,那种捉襟见肘可想而知。
昨日,李艳还向记者展示了新店刚落成时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年轻姑娘站在货架前兴奋而自信地笑着。但记者却注意到,她身上的亮面中式套装分明是服务员的感觉,而她背后的格局也有连锁茶店的装修风格。"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一开始都想模仿。我现在才知道,照搬别人的只会砸了自己的脚。"
转过年,一口气儿还没喘匀,迎面而来的是另一个大坎:房东收回了店面。来不及仔细谋划,李艳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又找到了落脚处--就在原来店铺的斜对面,价格却涨了一倍多。
但她仍咬牙薄利多销,希望以此笼络住固定的客户群,同时也注意加强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慢慢地我才知道,当服务员时和人打交道的方式技巧只是表面,有品牌和老板在前面挡着,到我这里时很多负面的东西都被屏蔽掉了,而自己干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只用一种方式很难和他们有效沟通。那段时间我碰到过酒鬼、骗子、小偷、存心来找茬的……也逐渐学会如何识人,掌握了\'说不\'的技巧。"
李艳开始注意流行走向和货源动态,另一方面也注意培养茶友,到第三年时,她固定的客户也从当年的十多人骤升到50多人。第三年年底,李艳终于能挤出"走出去"的时间,她到宜兴遍访紫砂壶工手,到南方广泛联系当地茶商。"终于见到一些亮了,眼界更广了,只有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对行业更了解。最重要的是和第一手货源接上头,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渠道梗阻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初见曙光
想把小店做大做强必须有产品优势品牌优势
2010年年末,李艳的小店又搬迁一次,但仍在天津街下沉步行街上。租金再次大幅上涨,不过店铺面积却增加到50平方米。
上周,李艳刚从宜兴进货回来,这已是她一年来第三次到外面跑市场。她说,目前的状况挺让人满意,但自己真正在意的是商业洽谈能力的提升。"在外地,一家家经销商谈下去,已不像过去那么打憷,对方的各种招数都能接下。"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昨日,李艳向记者坦承,如今她的心里仍有些惶恐。明年店铺租金又要上涨,这让靠价格优势经营圈层的她有些力不从心。另外,虽然资金和货品已可以小范围流通起来,但李艳明白,要想把小店做大做强,必须有产品优势、品牌优势。"这次去南方还和一个厂家谈过,想拿下代理权,其他的都没问题,只是数十万元的前期投入实在无处筹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