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饮茶比吃饭重要
2013-07-21 16:57:22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76次 评论:0

半个世纪以前,茅盾先生就说,生活以成都为宜。我的父母亲在退休以后,死活也要选择成都作为晚年生活之地,他们的许多北方籍的同事也抱定了同样的想法,来了的,自然满心欢喜;没来的,心有不甘。成都真是一个美好的所在。无论我有多少怨言,离开成都不上3日,就会念起它的好来。

成都最为外人道者,天下第一美食之城或曰私车第二城、美女之城,再或者中国第四城。事实上,以悠闲舒适见长的成都,茶应当是它精神品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忽略了成都的茶文化,显然是一种莫大的错误。

烽火硝烟的上个世纪40年代,作为大后方,许多重量级的文化人得以在成都驻留或者“路过”。因为成都“绝似了北平”。老舍先生以至于身处成都而乐不思“平”了。茅盾说:“成都小贩叫卖的调门也是那么抑扬顿挫,颇有‘北平味’。”黄裳先生一走进正宗的川戏剧院,“很快地使我恢复了十几年前在北京听戏时的印象”。他们自然也谈到了成都的茶馆、茶铺和在成都喝茶时的独特气氛。张恨水先生说:“北平任何一个十字街口,必有一家油盐杂货铺,一家粮食店,一家煤店。而成都不是这样,是一家很大的茶馆代替了一切。我们可知蓉城人士之上茶馆,其需要有胜于油盐小菜与米和煤者。”这就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又十分有趣的事实:在成都,或许喝茶是比吃饭还重要的事。

贾平凹上世纪80年代来成都,称成都的茶铺致人入“忘我境界”。他曾经不惧繁琐,极其细致地描写过盖碗茶从置杯、冲水、翻盖、荡沫的“细细品味,说不尽的满足”的全过程。只数日,他就尽得成都生活的妙处:我早早晚晚都在茶馆泡着,喝着茶,听着身边的一片清淡,那音调十分中听,这么一杯喝下,清香在口,音乐在耳,一时心胸污浊,一洗而净,乐而不可言状也。

已经逝去的一代成都老茶客是从早到晚都泡在茶馆里的。我的一位朋友的祖父是天刚亮就要走进茶馆的,名曰喝早茶,到了吃早饭的时间,才一摇一晃地回家。早饭之后,又折回茶馆。中午、晚上都是如此。这是地道的茶客。今天已难得一见。

老茶客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的饮茶方式,那古朴的茶馆、茶铺也随之消亡。张恨水先生描述的茶馆在今天同样是看不到了,我依稀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尚有些残存。在青龙正街1号的拐角处有一间茶铺,陈旧的四方桌,黄旧的竹椅,一色的盖碗茶。茶铺对面的砖墙上贴着“评书艺人李伯清于某日来本茶铺散打评书”的告示。我在那里喝过一个下午的茶,冬天的太阳洒在身上,充满暖意。那时,这个李伯清先生尚是一个没有什么太大名气的刚刚40岁出头的“老艺人”。

受台湾茶艺的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豪华铺张的茶楼取代了茶铺,盖碗换成了玻璃杯,藤椅挤掉了竹椅。到茶楼一下子成为上层人士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我更留恋往昔的茶铺,那种简朴、四面临风阅尽人间春色的感觉。茶楼的封闭令人厌恶,而玻璃杯与茶叶的“隔”为真的茶客所不齿。

老茶客时代的中国文化人盛赞成都的饮茶生活,所谓苏杭茶馆也多,但比之成都却是“小巫见大巫”。(张恨水《蓉城杂感》)依此足以说明成都是一个浸润、闲适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的城市。对茶的讲究就是对生活的讲究、对人生的仔细咂磨和品味。成都的神韵在茶馆茶铺中,吁请保留这样的一些传统场所不仅是文化人,也是一般平民百姓的共同心声。最新的茶楼已经有意识地回归“古朴”,减少洋味。这是市场的必然,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的胜利。

27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中华茶派网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智慧禅之八 下一篇茶文化与诗词

论坛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