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杯在手,品苦思甜,着山风细雨,飘飘然如在云雾间,峨眉的清幽,尽在其中了。
朋友从四川乐山寄来一小包裹,打开,是个黑色铁盒,内装一袋袋茶叶。小小的袋子设计颇精致,浅绿色花边剪成锯齿形,不是锯齿,是山的峰峦吧?原来此茶名唤“竹叶青”,出自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采自800米~1200米高山的小小茶尖,经浸泡后,一一沉落杯底,确也如蛾眉般舒展了。
高山上的名茶,我竟还是初识。说来也算得老茶客了,生平于烟于酒,均无所好,既非烟民,又非酒徒,唯此饮茶一举,几十年迄未间断。诚然,平民阶层,茶的档次不敢高攀,西湖龙井,福建乌龙,是久已闻名的,所知产茶名区,不过安徽、湖南、江西而已,近年则多饮“近水楼台”的崂山茶,独不知天府之国的蜀地竹叶青一家,真的是:有眼不识峨眉了。
其实我是去过峨眉山的,那是1986年秋,到乐山参加全国散文诗界的一次盛会,曾随诗友们赴峨眉作二日游。在清音阁边水声潺潺中住了一夜,散步于黑龙江栈道和洪椿坪间,在一线天仰望金顶,却无勇气攀上高峰,自然也无缘见那高山上翠绿的茶园了。万年寺、报国寺都曾去过,还在山坡茶棚内饮过茶,那自然不是什么名品,不过大碗茶一类罢了。四川饮茶之风很盛,无论城乡,到处有茶楼茶座,坐下便可畅饮。正是在峨眉山上,见识了那茶倌的冲茶绝技。他手持一把铁壶,壶嘴极长,此兄却举重若轻,远远地便将水注入你的杯中而点滴不漏,却只漫上一半,然后逡巡而去,再次返回,才将杯贮满,茶色恰好适度。如此轮番操作,熟练之至,便见出功夫来了。饮过四川大碗茶,身在峨眉名山中,却连听也没听说“竹叶青”的大名,真正是“失之交臂”了也。
相见恨晚的高山名茶,确也不凡。我取一袋剪开后倾入杯中,沏上水,并无一叶漂浮。那颜色是淡淡的绿,清澈似湖波,渐透出一点微黄。初进口似也平平,待冲水两轮后,其味渐苦,是微苦,清醇淡雅,还有点香气,真的是极有个性,温文尔雅,与我饮过的所有茶味都不相同,久冲而味弥深,真可谓高山出苦茶了。峨眉山云雾缭绕,雾重化雨,点点浸润,气候偏寒,便是此茶得天独厚的优势了。
诗人苏轼,本是邻近峨眉的眉山县人,多年云游在外,曾有“分无玉碗捧峨眉”的诗句,抒写其对高山苦茶的渴念之情,只是那时尚无“竹叶青”这一漂亮命名。命名者是另一位现代诗人陈毅元帅。他1964年登山时,在万年寺与一位高僧对弈,对所饮之茶十分欣赏,问道:“这是什么茶?”老僧告诉他,是峨眉山茶,尚无名称。陈老总审视杯中茶叶,一派青翠,脱口便说:“多像嫩竹叶呀!就叫竹叶青吧”。
有一杯苦茶在手,品苦思甜,着山风细雨,飘飘然如在云雾间,峨眉的清幽,尽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