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是客家继承中原古文化的一种特殊饮品。
在宁化,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吃擂茶的习俗,平时自家擂茶饮用,遇有客人登门,擂茶待客,就连喜庆之事,日后主人也要擂茶请谢周围曾予帮忙的左邻右舍。擂茶在客家日常生活中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独特风味、简便易行和保健的优点(现宁化老人生病买药,仍叫摘(音)茶),更重要的是一种礼仪和联络感情的交际工具,且不分男女老少,四季皆宜。
据称,擂茶起源于商代伊尹发明汤液(中药剂型之一)后的药饮。最原始的药饮,是将某些药捣烂放入钵内,注入沸水饮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的功效,便成为药饮的必用之物。后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遂成为风味独特的食饮。
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产生了食饮的专用工具"擂钵"和"擂持",因而将制成的食饮名为擂茶。中原汉人避徙南方,擂茶伴随客家人传入闽西北,尤以客家祖地宁化石壁一带的为正宗。
石壁擂茶用的擂钵上大下小,口径大小不等,形圆,内壁具网状齿纹,为当地烧制的陶制品。擂持,形如棍棒,长米余,上端刻一环沟,便于系绳悬挂,下端刨成蛋圆,便于旋转,选用樟、楠、枫、茶等芳香可食树木制成。茶叶,摘取茶树、山梨树、奶格树、淮山藤、硬饭藤等植物鲜叶,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后,切成碎片备用。擂茶制作,将茶叶、曲、盐一同放入擂钵内,用擂持擂制成茶泥,加上香料、食品,注入沸水,盖密,几分钟即成。但因季节、对象、用途的不同,品种繁多。有荤茶、素茶、药茶、主食茶、辅食茶、自用茶、待客茶等等。配料的选择更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日常生活食品,几乎全都可入茶搅拌和食。而其特点是茶味郁香,清心爽口,食而不腻,既可作饮料,又可当饭吃,倍受欢迎。
石壁人好客,遇到吃擂茶,往往是来者不拒,见者有份,用碗盛装,吃了一碗又添一碗,若是不够临时冲用,主人添了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所以,人称石壁擂茶是闽中一枝独秀的民俗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