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泉是一口古井,位于茶圣陆羽故乡天门旧城官池中央,井盖上有三个品字形排列的圆孔,当地人称为三眼井。从史书上看,陆羽没有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以处士终老。根据的学识水平和社会知名度,朝廷破格授予他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官职,他都婉谢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依照朝廷的诏书称他为文学、太祝。为了纪念家乡的这位名人,这口井依例称为文学泉。
关于文学泉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初期。时任黄州太守的王元之曾经拜访过文学泉,并写下一首诗:"石苔封百尺深,如今尝味少知音。娟娟泉底中宵月,留得先生一片心。"从诗意看,作者认定这眼文学泉是陆羽时代的真迹。陆羽因对茶业的突出贡献留下了万代英名,也留下这口井供人凭吊。
陆羽号称茶神,文学泉也是一口茶井。唐代天宝年间,诗人崔国辅从长安贬谪到竟陵,与青年儒生陆羽一见如故,交游三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除了研讨诗文,还常常研究茶叶,评品水质。从竟陵官衙到官池路程不远,这口井中的泉水增加了他们不少谈兴。后来,陆羽远游吴越,再没有回到家乡。他在异乡曾经写过:"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的诗句,文学泉一直在他魂牵梦绕的思念中。
陆羽一生嗜茶,留下了许多品水佳话。天下之水一经陆羽品鉴,便会身价增倍。有人说他评定了二十处名泉佳水,并且逐一排定次序,不知什么缘故,这二十处名水中没有家乡的这口井。斯人逝矣,成就了一位伟大茶学大师的故乡井应该在茶史上享有自己的地位。
千余年间,文学泉几经兴废,到了清代,几乎荡然无存了。乾隆三十三年,天旱,官池水枯见底,有农民在池中挖藕,发现一截断碑,上刻"文学"二字。知县马士伟是一位有见识的官员,他经过考察,断定这里就是文学泉旧址,于是重新砌井、垒岸、建亭、立碑。经过一番整治,往日的文学泉又重现在城北官池。
十多年后的一个冬天,又有一位官员来到文学泉边,他就是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那天下着大雪,文学泉边寒波澹澹,衰草瑟瑟。陈大文是一位读书人,他记起王元之那首诗深感千载之下知音难觅,即兴和了一首,向陪同考察的竟陵知县罗经提出全面修建文学泉景点的设想,并安排落实了建设资金。在陈大文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不到一年工夫,一间精巧雅致的水阁兴起在官池岸边,阁内供奉着陆羽神像,一道石桥连接起文学泉与水阁的道路,官池内荷叶田田,官池边游人熙熙。陈大文参加了竣工庆典,高兴地为水阁题匾曰:"涵碧",为文学泉碑题刻曰:"品茶真迹"。文学泉以崭新的面貌迎来又一次的复兴。
文学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的兴废照出了时代的盛衰。又是一百多年过去了,井口的石板被汲水的井绳磨出了深深的印痕,涵碧堂,陆羽亭都在时代风雨侵蚀下坍塌无踪。当新千年茶文化浪潮在全国兴起之时,天门市政府全面复修了陆羽遗迹。文学泉、陆羽亭、涵碧堂,曲挢,一个个工程顺利完工,在古典风格的文学泉路旁,一组全新景点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如果陆羽在天有灵,也一定会额手称庆,感谢他的后代乡亲如此真诚的一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