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先生说中年是下午茶,是“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年龄。譬喻固然是细腻,却只能在想像中回味。而读了初国卿先生的散文集《不素餐兮》,竟像真的喝了一通下午茶,满口满心都是余香:从容散淡,风雅蕴籍,充满情致。
作者喜欢茶,不是一般的喜欢。从入道而至沉迷,渐渐地遍览典籍,兴之所至,也会忙里偷闲地作一回隐士,跑进洞庭东山寻访茶农,于是才有了《碧螺春》、《茶烟一榻》、《佳茗似佳人》这样极富情致且又别致的文字。说别致,是因为他虽然对中国的茶文化颇有研究和心得,却丝毫没有干巴巴的八股习气,而是以特有的文人情怀体验茶之韵味,字里行间流淌着情趣和灵性,或知识、或掌故、或游踪、或思索,娓娓道来,让你一点也不觉得局促和紧张。
茶是很淡泊很古典很中国的东西,就像作者的性情。
一曰儒雅。这儒雅来自于一种浓浓的书卷气。作者爱书是有名的,不仅爱读书,也爱买书、藏书。于是同他一起出差的年轻人便往往成为扛书的“力工”。黄庭坚大放厥词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果剔除其夸张的成分,国卿先生倒绝对是“不可一日无书”的坚定分子。然而鱼和熊掌总难兼得,像所有脑子和手脚都忙碌的中年人一样,没完没了的编务和事务又总是让他静不下心来,时间被切割成碎片。于是他只好做消极地抵抗:周六、周日拒绝一切应酬,晚上也尽量躲进书房中,享受书中的乐趣与灯下的清闲,作为对心灵的补偿。
一曰淡泊。这淡泊不仅仅表现为对名利的达观以及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还表现为一种简朴。作者不喜欢排场,乐得“箪食瓢饮”。这种逆消费社会潮流而动的性格换来的是内心的宁静、富足和坦然:不汲汲于功利,当然也就不必患得患失。在他的气质中很容易找到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烙印,那是一种苏东坡式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潇洒。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林下隐士,只是不喜欢高谈阔论,也不喜欢做不切实际的梦。他实实在在地编着自己的刊物,写着自己的文章,以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融入沸腾的现实生活。
散文与人的天性、气质、禀赋息息相关。梁实秋先生有言:“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微毕现地表现出来。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文化的情怀,达观的态度以及热乎乎的心肠,这是作者给我们的印象,也是他的散文给我们的印象。
初国卿先生的散文里有历史的东西,但并不虚张声势、剑拔弩张;他不善于做那种感情充沛的、张扬着民族精神和忧患意识的文化檄文。他的散文里有文化的东西,但更散淡,更洒脱,更性灵。他并不想通过文字捕捉生死的大秘密,而是于细美幽约中不断地发现一种细节式的知性和情致,新鲜而有趣。扬之水先生有一个譬喻,说散文是有夹底的箱子。“藏一种情思,藏一种智慧,且别寓一份幽默与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