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多少人,会在饮茶的时候,想起茶叶的历史,知道茶叶战争。我以前,偶而会想起茶叶历史,但对于茶叶战争,的确不太了解。
周重林老师,我在豆瓣上因为他写的一篇茶的文章而与他结识,他出书后,寄了给我一本,同时附带两盒精致的普克茶叶,书与茶,我都喜欢,对于茶叶的历史,我也感兴趣,所以,把书的优先级调高,今天下午读完了,出门吃饭的时候,也还捧着书。
坦白来说,我喜欢书中关于战争的部分,而对于茶本身的历史和文化,不很在意,因为这些,我大多都已经知道,对我缺少吸引力,另外,我觉得如果紧扣茶叶战争这个题目,会更好一些,茶文化,感觉上略略偏题,当然,这也是我一己之见,毕竟,茶的文化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我只是有幸在少年时候起,就因为父亲嗜龙井,而感染了喝茶的习惯,只是我的口味杂很多,各类茶我都喝,按季节来,再说我又是旅游专业毕业,茶本身也是我们的专业内容。如果我真从事旅游行业,我可能会比现在还懂。
1840年和1888年的两季茶叶战争,都看得惊心动魄感慨万千,这其中,既有关于茶本身的因素,也有站在一个知识管理者角度,对历史的不甘心和无奈。明知道已经是过去了,历史无法改变,但是百多年前,天朝对于外夷的无知、傲慢,甚至包括了一些封疆大吏和知识份子,这样的态度又决定了战争的败绩,这是让人很愤懑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知障,面对陌生的国家,居高临下地去猜想,但不愿意去调查(1888年有了改观),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并导致了若干年后的不良后果。
今日的国人,固然拥有较多的知名茶叶品牌,比如八马,但在国际上,份量似乎还不够,总不如利顿和阿萨姆那样出名,事实上目前在超市里,还是以立顿为主,我到台湾的时候,那边的红茶茶种竟然也有阿萨姆。这让喜欢祁红和滇红的我,情何以堪?
在第40页上,提到知识与力量的关系:
知识意味着超越一时一地,超越自身的局限,意味着向遥远的、陌生的领地的推进。
在一杯之内,方寸之间,当饮下那一杯茶液,不管这茶是普洱,还是铁观音、绿茶、白茶等等,我们,对于茶,有多少了解?
每种茶的历史、文化渊源、茶的味道、和茶有关的典故、诗词歌赋、茶树的生长过程、制茶的工艺……包括围绕着茶叶展开的战争、谋杀、各种风俗习惯……我们,了解多少?
一杯茶的色、香、味,世界各国的不同的茶文化,尤其是日本的茶道,我们,了解多少?
在饮茶时,我们真的是在饮茶吗?我们有没有把心放进茶里?有没有全心全意地去品茶的味道?
我不管到哪里,对别的东西可能不买,但通常会带几种茶回来,比如台湾的桂花乌龙,日本的抹茶,从无印良品买来的抹茶,很快就喝光了,余韵犹在,但也不渴望一定再拥有,因为品过了,那个味道,已是知道,而我也同时知道,我并不是懂茶的人,我还需要历炼,在岁月里,如一片嫩叶,经过焙炒挑拣,方成茶。
《茶叶战争》这本书,其实不只是茶叶,更多是历史,历史不容忘却,更可思考的,是现在,中国有什么茶可以走向世界?失地是否可夺回?中国人,会拥有怎样的茶精神?
这些,书里没有答案,答案在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