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中。茶是一种大众化的饮料,几乎每个人在口渴时都要喝茶来解渴,尤其是农村夏收夏种季节.一家人都在田间劳动,快到中午时,抽出一人回家烧饭、烧茶,烧好了就挑着担子,一头是饭菜,一头是大茶壶、茶杯或茶碗等.然后找个荫凉处,一家人一起吃饭、喝茶,这是劳动之余最舒坦的时光,其乐融融。
在平常日子里,如客人来了,敬上一杯清茶.再添上一盘干果(花生、瓜子、年糕胖、干着片等),60年代的农村还没有水果.客来一杯茶,一盘干果已是很不错了。茶来敬茶是中国人古老的传统美德,但有些是一直延续下来的民俗。比如说,昌化在春节期间,就有大人一杯茶.小孩一杯红糖茶.偶意是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各种民间习俗记载各种志书,民国《於潜县志》载:“谷雨”采茶,妇女儿童满山谷。“立夏日”,啜新茗,啖新梅,食青笋、蚕豆,云可解夏之疾。“清明前吃清明果,平日不怕雨淋头。”
在《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志》载:临安昌化有女儿出嫁,铜茶壶作为出嫁女儿必备之物.出嫁女方没备铜茶壶,会被婆家看不起,早期昌化还不富裕.父母在女儿很小时就开始准备,积累一些钱,就去买一些铜,慢慢积累,待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积攒起来的铜就叫铁匠打一把崭新铜茶壶,给女儿作陪嫁妆用,父母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会感到既有面子又感到放心。条件稍好的,会打二把铜茶壶.大号铜茶壶拎水.小号铜茶壶放在火堂里烧开水、泡茶,有的农家在准备铜茶壶的基础上,再备一个锡罐,锡罐是贮藏茶叶用的.用锡罐贮茶不会变质.不怕腐蚀,牢固耐用,姑娘出嫁时,铜茶壶、锡罐这两件也就成了出嫁女儿做新娘的必备嫁妆,不知什么时候起传下来的习俗目前还不清楚,但一直沿传至今却是事实。
昌化陈晓敏.他以前对昌化的茶文化也有过研究,写过文章,后来做生意无精力进行研究.但他还是有空收集与茶文化有关的内容。他的母亲有一把紫铜茶壶.是母亲出嫁时他的外公亲自打的,因他外公是个有名的铁匠。说起这把铜茶壶还真的不简单。别的铜茶壶都是用碎铜打的.他母亲的铜茶壶是由许多子弹头打的,那么,他外公哪来那么多的子弹头呢?
说来话长,我们在查阅临安茶文化资料——各种志书时.多处发现了记载工农红军从昌西到昌北.再从昌西安徽边境进入安徽的事实。
在《临安地名志》昌化湍口公社载:1934年冬,红军抗日先遣队从湍口、岔口、秀上经过。
秀上大队载:1934年冬,红军抗日先遗队经过,当地还流传民歌:“秀上高高云叠村,十月廿七过红军:前头已过茅坪源,后头还在了叉岭。”秀上村,在昌化镇西南20公里,地处塘溪上源,屋建山坡,层叠而上。(说明当时形势严峻,红军是选择很难走偏僻山区行进的。)
《临安地名志》载:顺溪公社:1934年冬.红军抗日先遣队曾在此进行“候头伏击战”,横溪桥民房墙上,至今仍保存着红军标语。
原顺溪公社乾山大队是通往安徽的必经之路,红军抗日先遗队即在此地截听敌军电话,部署候头战役。
顺溪公社候头村.属申明大队,《昌化县志》载有候头地名,1934年冬.红军抗日先遣队在此进行“候头伏击战”,村北马头山(359)米为当时伏击战中双方争夺的制高点。
《临安地名志》载:龙井桥公社:1934年冬,红军来龙井桥桃花溪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有徐根贵、邵水根、姜永祥,何有为、汤母生、桂贤火、芦水根等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7名青年红军于1937年前后壮烈牺牲。1971年经浙江省革委会批准.在龙井桥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 《昌化县志》西区疆域图载有浙基田地名。地处浙皖边界,为临安县最西边的村庄。1934年冬,红军抗日先遣队从此村进入安徽。
《临安地名志》昌化镇载:1934年冬,红军北上抗日先遗队曾经过昌南、昌西。
昌化多处地名志记载了这个消息,那么这一支红军部队由谁带领的呢?人员究竟有多少?
《临安县志》“大事记”载:1934年12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原为红七军团,后组红十军团)第19师和军团政治部共3000余人,由寻淮洲、栗裕、刘英等率领,自分水县(今桐庐)百岁坊、合村,到昌化县青坑口入境:2日晌午抵顺溪横溪桥、白果,下午3时在候头伏击安徽省保安团赵青海部,激战至午夜.掩护主力越过杭徽路后主动撤离;3日至浙基田稍事休整。
1934年.昌化陈晓敏的外公还是个小孩,大概8岁,叫他做通讯员,曾经多次为工农红军放哨、送信,红军战士很喜欢这位生性腼腆但吃的起苦的小弟弟,常把一些弹壳、弹头送给他作纪念。
解放后,勤劳聪明的外公抡起了大锤.成了附近方圆几十里都很出名的铁匠.他把那些珍藏了多年的弹头、弹壳在炉膛的烈火中熔化了.制成了一把充满阳刚之气,又颇结实耐用的紫铜茶壶。
2001年的一天.临安大明山石长城旅游公司的同志找上门来:“大婶.听说您有把古铜茶壶,能否给我们观赏一下?”陈晓敏母亲很爽快地答应了.从谷仓中取出了那把几十年来一直珍藏着的紫铜茶壶。
一层层地打开包裹着的蓝底印花土布.只见里面躺着一把黄灿灿、样式很古老奇特的茶壶。茶壶泛着红紫光泽.幽幽的,壶身布满象征吉祥如意的纹饰,边缘呈现淡淡的黑褐色.那是流逝的岁月与佳茗的汁水共同留下的印痕。壶口有一个精美绝伦的大盖子,壶嘴上也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小盖.盖与柄之间连着一根极细而又闪亮的链子,一环扣着另一环,晃悠晃悠的,可爱极了。显得阳刚结实,这把铜茶壶拎在手里,还颇有些份量,若摆放在四平八稳的八仙桌上,更显得端庄稳重。倘与莹洁的景德镇瓷杯摆放在一起,光与色相映,意趣古朴,材质虽不同,但也许都是经过烈火之炼,巧匠之手的缘故吧,更显得很般配。
石长城工作人员瞪大眼睛诧异地说:“造型果真优美,古典优雅得让人心醉.不知这种造型源自哪个朝代。”来客老到地问多少价钿肯卖,他的母亲笑着回答说不会卖的。来客一个劲的加价,他的母亲总是摇头,不管加多少钱,她都不会卖。
无奈之中,来客纳闷地道出了原委: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清凉峰.其石长城旅游公司收购茶壶、茶杯、锡罐等茶具的目的,是为了弘扬清凉峰悠久的茶文化,泡杯纯净的山泉香茶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为他们接风洗尘。
母亲看来客不是追逐私利的古董商.便娓娓道出一直埋在心底的一件鲜为人知的往事。这个特殊铜茶壶.不仅是父亲特地为她打的陪嫁妆.而且还有纪念父亲为工农红军放哨值得纪念一段革命历史,父亲虽走了10多年了.这把饱含战争岁月印记紫铜茶壶,留在身边,就像父亲还活在身边一样亲切.我把它当作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不论多少钱,永远不会卖的。
后来石长城旅游公司人员说服不了的情况下.最后只能借用一下仿制一把.陈晓敏的母亲终于同意仿制这把有首特殊纪念意义又含情深远的铜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