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历史悠久,远近驰名,尤其是清朝的皇亲贵族,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更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并将普洱茶列入贡茶之一,其价值之名贵可想而知,但在这里有个让人不解的疑点是,当时所流行及所喝的到底是什么状态下的茶,是新鲜的滇青绿茶?还是将其放之陈年之普洱?亦或经渥堆处理之普洱熟茶?值得探讨。 若根据多本古书记载,普洱茶是味苦性刻,阮福并在其所着之「普洱茶记」中提到,「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其中「酽」字,音ㄧㄢ、,字义是指茶味浓厚,检视当时的环境,清朝的满族本是东北游牧民族,生活中以肉食为主,蔬果缺乏,如果饮用的是含有维他命C较丰富的滇青绿茶,似乎较符合生活上的需要,而其味道亦较陈年茶苦涩刺激,也符合酽之字义,(一般茶味是泛指茶的收敛性,诸如涩、苦、甘的滋味),即至今日,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如西藏、蒙古等地区,还保留着喝普洱茶的习惯,并谓不可一日无茶,若以生理的角度来看,似乎是绿茶较为合理,但普洱茶在当地几乎是家家必备,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定的存量,买新茶喝老茶,好处也言之有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可能将茶陈放一、二十年后再喝,毕竟当时茶是日常生活必需品。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普洱茶的制做工法又更加的改良,就如同当前台湾的冻顶乌龙与过去传统的,不论发酵度、制法、及茶汤滋味,亦完全不同,若要享受一杯好茶,势必要调整一下泡茶的方式,如温度、用量、时间等..如果只是依照过去传统的泡法,必然会让人纳闷,怎么口味都变了,因为是作法不一样之故。 在目前台湾所流行的普洱茶,以喝陈年(约二十年以上)的青饼为主流,强调茶气及喉韵,稍为能入口的,一饼乱辄一万以上,实在让一般人无法消费得起,难道一些稍为年轻的普洱茶或其它工法的熟茶都不堪入口吗?如果每个茶友都以喝陈年茶为时尚,那么那来那么多存放二、三十年以上的老茶,当有一天这些茶都喝完了,而一些新茶又未达到如此好喝的状况时,怎么办?是不是大家又去做假,或干脆再编织另外一个故事来自欺欺人呢?
普洱茶就如同其它茶类一样,只要茶叶条件好,制做精良,不论新、旧,口味都很迷人的,当然其中该怎么泡,亦是关键之一,以往西南区域,因位处高原,即使沸腾水温亦不超过90℃,所以不论滇青或熟茶去煮,苦涩味亦较不明显,若用这个观念来泡出厂没几年的青泡或青饼时,个人曾经试验过,水温稍低约90℃~85℃,使用盖杯亦或薄胚朱泥壶,用量少一点约1/5~1/10,时间稍短首泡约20秒,每隔一泡加10秒,其实口感只有前二泡稍苦涩,第三泡起会回甜爽口,也非常具有特色而又耐泡,比起一般的陈年普洱,也不逊色,重点是茶青要好,制做工法要扎实否则即使所谓印级的产品,有些口感还真不如新鲜的普洱茶,这里有个小秘方可以协助茶友去检视茶质的等级,就是将茶叶一直重复的冲泡至无味(可能要七、八泡至十泡),每泡都喝,至最后几泡口感仍有甜香味,基本上茶质应该不差,若冲没几泡就没甜味,且舌头有微涩,甚至带苦又不爽口时,不论是否新,其品质都有必要再确认一下,若茶在发酵中,可检视一下茶叶洒面是否有黄菌或白菌,等到消失后,再试验一次,好的茶基本上甜味较足。 若要泡经渥堆处理之新鲜普洱熟茶时,又该如何?
不论是半熟或是全熟茶,出厂不久都会有一段时间会略带酸味,有点龙眼干的气味,冲泡时也会有点苦涩,不易入口,解决之道是不要让其通风,放在温度略高之处,最好有点透光性,当然不可阳光直接照射到,莫约陈放一个多月,酸味自然会消失,而转为沉味时再来品尝为佳,冲泡时温度要高,第一泡一分钟,倒掉不喝,第二泡20秒,每隔一泡加十秒,此时的茶汤好入口又略带陈香味,用大紫砂壶泡最佳,省钱又方便。
陈年普洱茶中好的当然很多,只是大家拼命的追逐,而又论茶质的好坏,其结果就会造成价格越来越高,市场愈来愈乱,这绝非是好现象,如果茶友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它,一边喝新茶,一边自己陈放着让其自然后发酵,从茶每个不同的阶段去品尝,并认识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滋味,不也是品茗中的一大乐事吗?有时候改变一下不同的思维观念,或许在想与普洱茶相伴一生中,会让您更惊艳茶叶世界的深奥及大自然的伟大之处,甚至于是改变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不也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