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祖先把第一片茶叶从茶树上摘下来之时,它就成为了一种工具,祭祀、药用、食用、或者品饮。
所谓的工具,不是茶叶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是通过茶叶可以到达这里或那里。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纠结的就是——当我们谈论茶叶的时候我们可以谈些什么?或者是谈论茶叶的边界和底线在哪里?
几年前,和一位研究茶叶发酵技术的老先生讨论茶叶,当我们谈到茶叶与鸦片战争、谈到“没有茶叶就没有美利坚”等关于茶叶的论断之时,老先生都会目光坚定的摇摇头说:“茶叶没那么邪恶也没那么伟大,茶只是茶。”在先生的观念之中,茶就是茶,就只是山茶属的一种植物而已。
其实这是一个不用争论但值得演绎的问题,老先生的观点没有错,但这个立论的前提就是把茶置于一个理想的环境,或者说是茶叶的真空中,但是,茶叶并不处于真空,茶叶的诞生就是为了与社会、与人发生关系。而这样一来,茶叶就开始没有那么纯粹了。
茶叶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是邪恶的还是正义。如果用评价论枪支的那句话套用在茶叶上也是成立的,茶叶是什么,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以及你想把它塑造成什么。
《茶叶战争》谈的是茶的话语权、茶运与国运,茶叶与战争、茶叶与全球化、茶叶与华夏精神。当话语权、国运、战争、全球化、华夏精神与茶发生了关系之时,茶便成为了达到这些东西的工具之一,从审美到战争,人与人的关系纠葛在其中,以茶叶为渡,运载的是不同的诉求和利益关系体。《茶叶战争》谈论的是这个以茶为渡,成功或失败的登陆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各方的精彩演绎。
“通过茶叶,大清赚到了不少银子,这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因为鸦片,大清丢了不少银子,这就引发了清政府的关注。”(《茶叶战争》P52)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双向的视角,跳出茶叶看茶叶,跳出鸦片战争看鸦片战争,从茶叶到鸦片,在某种意义上都充当了这场战争的工具,这两个工具的使用,中国遭遇了鸦片战争,英国获得了大量的白银,晚清走向衰弱,大英帝国越发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