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茶业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由商品营销转型升级为品牌营销是势在必行。
以科学发展观,指引全局,建立新观念,应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参考“立顿品牌营销”的成功经验,要联系国茶实际,取“立顿”之长,补中国茶业之短。
茶产业为什么要转型升级?要怎样转型升级?
建国后我国茶产业有很大发展,但“大而不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茶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产茶国比较,中国茶业仍有不小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茶产业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内销量居世界首位,出口贸易量位居第二,出口值位居第三,出口平均单价位居第四。具体来说,我国茶叶生产存在着广种薄收,单产低,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低,出口茶以低档为主,缺乏名品牌,属于数量型增长,而品牌是与先进产茶国的最大的差距。
由商品营销转型为品牌营销是“做大做强”的关键。
1.缺乏知名的品牌是我国茶业未能“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
中国缺乏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而品牌是最主要的综合性因素,因为品牌是代表一个国家和一个产业的名片,同时也代表商品质量、文化、效益、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它高的市场份额,而且体现在它高出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创利能力。
“品牌强国就是贸易强国,品牌弱国难成贸易强国”,这已是全球共识的基本理念。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1890年起中国茶业出现全面衰退之后,英国就抓住机遇,在当时的殖民地印度、斯里兰卡生产茶叶并打造品牌,立顿(Lipton)公司就是在1890年创建的。不产茶叶的英国有了风靡世界的立顿名牌茶以外,还有多个高端名牌,如泰特立(Tately)、特文宁(Twining)系列。印度有塔塔茶叶(Tata Tea)名牌系列,还有多个高端名牌系列,斯里兰卡有玛勃洛可(Mabroc)、迪玛(Dilmah)等名牌系列。然而中国茶产业至今仍处于“名茶强势,品牌弱势”的地位,中国名茶很多,品牌也很多,但在国人心目中有影响力的品牌很少,在国际上知名的有竞争力的中国茶叶品牌几乎没有。
2.搞好品牌营销以质量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
品质固然是打造名牌的基础,但有些茶企业满足于品质好,并把品质作为市场的导向,须知你认为自己的产品质量好,不一定能适销对路,卖不出多少,卖价也不好。也有人说:“立顿茶不是出色的茶,我们可以搞出比立顿更出色的茶”。那是你企业的想法,与广大消费者心理有距离,消费者大多认同权威性的品牌(名牌)。品牌营销是当代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性因素,比如消费者对手表的购买只认品牌而不注意手表的产地、厂名,消费者对茶叶购买的趋向也将逐渐认准“名牌茶”而不是“名品茶”。
3.立顿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于中国?
立顿茶产品如今销于全球110个国家(地区),近年销售量约37万吨,计27亿英镑(按汇价1∶10.50计,折合人民币284亿元),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销量,立顿均是全球第一大茶叶品牌。同时,立顿茶叶现时也是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三大非酒精饮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有的茶界人士却认为:“立顿经验不适用于中国”,“中国茶的问题不在于品牌,而在生产及消费方式”。
我认为:总的来说,“立顿”打造品牌,对我国有借鉴、参考作用,但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生搬硬套“立顿”经验。应是取“立顿”之长补中国茶之短。加快改变我国茶叶经济发展的方式,主要是加快改变一般的市场营销方式为品牌营销。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茶叶资源丰富,有六大茶类。中国又是世界最大的茶叶市场,从2008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位茶叶消费国,超过了印度,2009年中国消费87万吨茶叶,而且消费茶叶多元化。不单是茶叶,总的来说,中国已经是国际市场,国内名牌会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名牌。但是应该本着精进的原则,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打造自主创新的大众化品牌和高端品牌。固然我们不能把丰富多彩的名优茶改变成单一的立顿式茶包(袋泡茶),但必须改变目前“名茶上千,品牌上千,叫得响的名牌没几个,市场份额细碎,利润微薄,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
全国百强县,最大产茶县,中国乌龙名茶之乡——安溪县,有乌龙名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六种名茶,但只宣传铁观音名茶一种,不搞多茶类竞争,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4.品牌营销不同于商品营销。
从传统观念来看。长期以来,我国茶产业普遍认知商品营销,而对品牌营销视为市场营销中的一个分支。
品牌营销不同于一般的市场营销,因为它是按照上述的品牌性质和范围而动作。那种认为“品牌营销”只是“对品牌商品的销售营运”是肤浅的认识。须知品牌营销要从茶树栽培、茶叶采摘、加工、营销服务、茶文化宣传等全方位抓好,按高标准生态茶园与技术要求。建设一流茶园基地,茶厂机械化、清洁化生产,整合资源,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充分发挥拼配作用,长期保证产品均质化,销售面广,规模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