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中国茶文化和“茶仙”卢仝
2013-07-21 10:07:11 来源: 作者: 【 】 浏览:610次 评论:0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这精妙的对仗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雅、俗两派和谐的对立与统一,中间的一个“茶”字,承上启下,雅俗共赏,尽得酣畅与风流。

    普通茶碗中置入茶叶几片,沸水泡开,便多了一分清苦的芬芳,溽暑蒸人,汗流浃背之时,捧起海碗大吞一口凉茶,惬意沁入心脾,就能感受到全身十万个毛孔张开的爽利,这是酣畅的牛饮;文人雅士,将茶饼仔细摆布,一捻一揉,点汤、击拂,恰到好处,看汤花匀细,紧咬杯盏,形如兔毫,妙趣横生,这是风流的茗战。

    两种风格、两种意趣,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体现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审美。在中国的茶文化史上,“茶仙”卢仝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出生望族,但家境却十分贫寒。卢仝淡泊名利,清贫耿介,在士林中享有广泛的声誉,而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在饮茶之道上的造诣,因而被尊称为“茶仙”。

    淡泊富贵的性格与满腹诗书的才华,让卢仝把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矜名贵、不耻粗犷,他自然放达的风格一时之间引无数人竞折腰。当时的文学大家韩愈、张籍、孟郊、贾岛等,经常与卢仝一起煮饮清茶,歌赋词呤,留下了许多佳话。

    卢仝曾与韩愈在桃花泉旁的竹林中一同品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因为菊花茶缺少清苦之美而心下恹恹。韩愈顺手摘下身边的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结果,天然的竹串子未经炮制,滋味苦涩有余而清香不足。卢仝喝完之后,心里更觉遗憾。正当韩愈在旁劝解之时,卢仝突然捧起生泉水就往肚中猛灌,稍后,在韩愈不解的目光中,把泉水盛起烹煮,让韩愈品尝。韩愈品后,顿时明白过来,原来,生津和血的竹串子在和甘甜的泉水进行药化反应后,逐渐变得柔绵清心,被成功调制成了一道上品,而这次饮茶的故事,也成为一段风行的佳话。

    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再邀韩愈、贾岛等人重会桃花泉煮饮时,在鲜美茶汁的刺激下,才思溢溢,创作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七碗茶歌》。卢仝在大口啜饮的体验中,在唇舌间品尝到了茶叶香气醒神益体的奇妙味觉,一碗茶中仿佛凝聚万象,七碗入口,清风遇体,人就会不自觉地张开两腋,直欲飞升。

    在《七碗茶歌》中,他写道: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就是茶仙感悟中的神妙境界,对普通人来说却也极富感染力。我们在喝茶时,如果面对这样的文字,大概也会觉得,手中的杯盏收纳着神秘的力量,舌尖便不由暗生一缕清甜。

11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中华茶派网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举重亚军陈梦归零创业 从打工妹做.. 下一篇茶是一条记忆的线--马旭初

论坛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