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觉农(1897-1989),原名荣堂,后更名“觉农”,以示为振兴祖国农业而奋斗之志。曾用笔名咏唐、池尹天、施克刚等,绍兴人,系着名的农学家、茶叶专家,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我国当代茶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对我国当代茶学理论、科研育人、产销贸易等作出了划时代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当代茶圣”。
吴觉农于1916年毕业于浙江中等农业技术学校,1919年官费留学日本,系中国第一位去国外攻读茶叶专业的学生。在留学期间,他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和《中国茶业改革方针》两篇长文,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市园林场场长、浙江省政府合作事业室主任、上海劳动大学教授、上海商品检验局茶叶监理处处长等职,为振兴茶叶经济,维护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改善茶农的生活状况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如其首创的茶叶出口口岸和产地检验制度,以及在浙江、安徽、江西等产茶省成立茶叶试验场和茶叶改良场等。
1934年秋到1935年11月,他先后到日本、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和苏联考察,对国际茶叶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回国后写出了《华茶在国际商战中的出路》、《华茶对外贸易之瞻望》、《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等多项报告和建议。
抗日战争期间,他负责当时政府贸易委员会的茶叶产销工作,在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上海沦陷后,努力开拓茶叶对外贸易,特别是对苏易货贸易。他在香港设立贸易机构富华公司,在内地颁布《管理全国出口茶叶办法大纲》,实行全国茶叶的统购统销。他亲自到各省联系,先后在各产茶省成立茶叶管理处(局),组织茶叶生产、收购、加工、运输等工作,恢复已萎缩的茶区生产,把分散在各省农村的茶叶加工为成品箱茶,汇集香港履行对苏易货和海外销售。在他的努力下,华茶外销跃居出口商品第一位,向西方国家换回了一定数额的外汇,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内经济。
吴觉农十分重视茶叶专业人才的培育,二十世纪40年代初,他与孙寒冰等在重庆复旦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高等学校茶叶系,自兼系主任和教授,并邀请了一批有名望的学者专家授课。后来又选址福建武夷山,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家级的茶叶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专家、教授和有实际经验的茶叶从业人员,系统研究茶叶的栽培、制造和贸易等方面的课题,取得了不少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吴觉农在中央农业部的领导岗位上,会同贸易部副部长姚依林、办公厅主任林海云等讨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对外贸易公司——中国茶业出口公司(归中央贸易部领导),兼任总经理。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他迅速启动并开创了建国之初茶叶贸易的新局面。随后他主持召开了全国茶叶会议,制定了第一个茶叶发展计划,为新中国的茶叶事业勾划出了宏伟细致的蓝图。此后他因调任其他工作不再主管茶叶,但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都直接或间接地和他的擘划分不开。
吴觉农生前着译甚丰,内容广泛,有《中国茶叶问题》、《茶经述评》等多种着作传世,有关方面曾编选了以茶叶论文为主体的《吴觉农选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