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蜿蜒的小路,记者来到南京浦口区石桥镇的赭洛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上千亩茶园生机勃勃,“今年产量是6000斤,销售额将近2000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张宴志抚摸着新抽枝的茶树告诉记者。
从一无所有的创业,在绝境中跌倒后爬起,到成功孕育良种,创建品牌,成就了张宴志这个当代茶农的“新茶经”。
高利贷压力下绝地翻身出生在浦口林场的张晏志,初中没毕业就进入林场工作。由于林场经营不善,1996年,28岁的张宴志毅然决心承包林场种茶。“当时没有资金,只好借了3万元高利贷。”
用这笔资金,张宴志特地从杭州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引进了茶苗。但却被茶叶专家泼了盆冷水,“你太鲁莽了!这个品种抗旱能力弱,在这边很难生长。”偏不信邪的张宴志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种“双行低槽挑摘”技术,将茶树种植在两个垄之间的低槽里,当年茶树的成活率就达到了75%。但是,由于茶树6年才进入盛产期,到1997年底张宴志已累计负债8万元。
1998年的春天,看着一颗颗嫩芽初绽,这次可以连本带息还掉欠债了。张宴志笑逐颜开。没想到,采摘前3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把茶叶冻烂了。他欲哭无泪……“天无绝人之路!”倔强的张宴志主动拜访了几个债主,用最大的诚意取得债主的谅解,“部分还款得以顺延,不能顺延的想方设法先还上。”当年,他将仅存的一些茶叶送到南京市农委评比,意外得到了南京市地方名茶金奖。他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1999年茶叶上市时,由于质量高,价格高出一般茶叶一倍。张宴志还清贷款而且稍有盈余。他怀揣着更大的梦想,在政府关心支持下,以信用为担保贷款2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新建起了500亩良种茶核心园。
高科技“融”入茶香茶园内,隔几十米就有一台缩小型的“风车”在随风缓缓转页。“这是自动防霜风扇。”张宴志介绍说,这100多台“防霜扇”是花了近200万元从日本引进,能防止早春和初秋的晚霜毁坏茶树。在科技投入与创新上,张宴志总是先人一步。
在田头,记者看到离地1米多,有许多黑色的网纱卷起,只要轻轻按动按钮,网纱就会自动覆盖茶树。“这就是自动网纱覆盖系统。”张宴志介绍说,该系统不仅能遮挡强光,还能模拟茶树原生态生长环境,提高下半年夏秋茶产量和品质。“这一系统是全国首创。”张宴志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
2007年5月,张宴志还做了件“荒唐事”,一剪子下去,把茶树20厘米以上的枝桠全部修剪掉,修剪下来的枝干直接留在地里做肥料,这是完全违反了传统的种茶方式,引起当地村民一片哗然。张宴志却自有一套理论,“这种"立体丰产修剪方式",重修剪之后,茶树没有了花果,养分直接到了茶树顶芽,发芽早,产量高,品质好。”张宴志摸着已经长到80厘米的嫩枝,摘下一片嫩叶含到嘴里咀嚼,“味道很甜的。”张宴志介绍说,这个国内首创的修剪法,目前正在国内广大茶园推广。
品牌质量的“高压线”
“基地+渠道”的产业链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环节的可控性,是张宴志品牌经营成功的最大要诀。
2006年,南京赭洛山茶叶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社员从当年100多户发展到如今400多户。张宴志无偿提供茶苗和技术支持,鼓励社员大力发展良种茶,实行标准化种植。每一年还由合作社提供有机肥便宜卖给社员,“有多少亩茶树配给多少有机肥,数量都登记好。”实现“从田头到茶杯”,全程控制。
每一年,合作社以远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社员采购鲜叶。“目前采购价格是400元/斤。”不过,“不合标准的茶叶我们坚决不收。”张宴志特别强调,有两条“高压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禁止任何农药和禁止非社员供应的原料。如果社员触碰到“高压线”,不但罚没500元的质量保证金,而且取消其社员资格,两年内不准再入社。
在这种模式下,茶叶质量得到保证。张宴志举起茶杯,只见汤色清澄,颗颗单芽似剑,“生产高标准精品有机绿茶,效益得到了最大的提高。”张宴志告诉记者,茶叶在市场上卖到2800—6500元/斤,毛利率达到100%。目前,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达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