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庆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45号,是王庆简朴却整洁的办公室所在地,这位国家4A级社团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领导人,日常的生活轨迹十分平常。不平常的是,他经常会有许多新鲜的想法,不仅付诸行动而且总是成功,这使他有了不一般的魅力——如茶深厚、如韵悠长。王庆的忙碌是出了名的,他一年中有半数以上的时间,要奔走于全国大大小小的产茶区,可谓风尘仆仆。但即使如此,在他目光中的每一片茶叶,仍充满热情和生机。
茶世界中的喧哗与萌动
和王庆约定采访,是在4月的一个上午,当记者到达他的办公室时,他才刚送走一拨客人。没顾得上喝口茶,我们就开门见山,谈起了中国茶产业的问题。由于近期针对中国茶叶的质量疑问颇多,记者先就这一方面征询他的意见,王庆微微一笑:“在中国的农产品中,茶叶可以说是最安全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它也是最好的茶。何以见得呢?二十年来,我们经历了茶产业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可以说党和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各地的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全力支持,在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比如说农残问题上,历来非常关心,而且有很多措施来保证。所以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来看,茶叶安全的进步非常大,消费者不用担心。”
今年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成立的第20个年头,这家在国内茶叶领域唯一有政府行政职能的协会,目前已拥有2300多个会员单位。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协会全体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直以来,他们谨记“发挥行业中介职能、服务中国茶叶事业”的宗旨,既要维护这个行业的合法权益,又要负责它的协调和管理工作,还要协助和承担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以及组织收集、整理和传递国内外茶叶经济信息等各项工作。对此,王庆不讳言,自己的压力确实不小,但这压力同时也是动力,让他把自己的全副身心都投入其中:“许多人定义协会是‘联系政府和茶商之间的桥梁或纽带’,但其实我们协会发挥的是杠杆制衡作用,协调政府和茶商之间的关系,促进整个行业的稳健发展。同时,又要代表整个行业的利益,内强实力、外找商机,在国际市场打响中国茶的影响力。”
一说起中国茶产业,王庆的思路就源源不断,他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从2000到2012年的整整12年间,中国茶叶产量连续以8%以上的幅度增长,去年统计的结果是158万吨,而世界茶叶的总产量是370万吨左右,这就完全表明,我国的茶叶产量是全球54个产茶国中最高的;中国的茶园总面积是3300万亩,约占全球茶园总面积的67%,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已开采面积超过2500万亩;2011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是3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这还是经历了一些不利天气的结果。总结起来,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叶第一大国和第一生产国,其茶叶种类的丰富、茶叶历史的悠久、从业人员的广泛,稳冠全球。
全世界有1/4左右的人口在中国,其对茶叶的需求量可想而知,其市场的活跃程度也显而易见。因此王庆的工作几乎是马不停蹄,有人开玩笑,说他是个“飞人”,也许今天还在北京,明天就到了杭州,又或许是云南、贵州、武夷山。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奔波,考虑着整个中国茶产业的命运。“中国茶产业目前的现状是有几套标准互相参照并依托,因为过去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用的是国标、部标这些广义的农产品类标准,而缺乏更具体清晰且有公信力的行业标准,这样广大的茶农也好、茶生产企业也好、消费者也好,就无法就这一问题进行公平、准确的考量。我们协会就想从这方面入手,将来推出一个行业标准,最终成为国际公认的通行标准。至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已经在国际茶叶组织的支持下,编写出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南》,作为一个推荐性的标准传达给我们的会员单位。将来,我们还会在这方面做更多更细致深入的工作,让大家的关心和关注,成为推动中国茶产业标准化的深层力量。”王庆如是说。
名优茶大国的深情期待
多年来,盘踞于中国众多茶产区领导心头的一个问题,始终是如何打造当地的品牌茶企业,来推进茶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为深层次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在中国的整个茶叶体系里,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区域特征都太明显,而公共品牌长期大于企业品牌的结果,是既浪费了历史悠久的公共品牌,又无法使企业的品牌得到壮大,另外最终端的广大消费者,鉴别起来也有难度。王庆坦言,针对这一情况,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做了多方努力:“今年,我们准备成立名茶专业务员会,主要方向是培育中国的品牌企业,要用各种形式在各种场合推荐我们的企业,比如说各种展会,还有国内外的各种茶事活动,既要引进来国际上的权威组织、采购商对我们刮目相看,也要让我们的企业去国门之外走走,扩大影响、开拓思路,抢占市场的先机。”
必须正视的一个情况是,中国目前所出口的数十万吨茶叶,都作为原料茶流入了国际市场。这样的茶叶交易活动价位低、效益弱,也完全没有品牌可言,这是让王庆深感痛心的:“这种情况不正常,但是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还不太成功。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但恐怕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中国文化在茶叶这个农产品之外,所追求的一些文化意境和精神乐趣,西方人还不理解。国际上对茶叶通行的不过是理化指标,而我们还要加上感官审评,所谓的干看外形视评内质,让外国人接受起来有难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在听外国茶叶组织的建议,他们希望有一些专门介绍中国茶叶的书籍在世界上推行,这个书的翻译一定要准确,要把中国地域名茶的概念讲清楚,还要归纳、整理出一套国际上可以通行的评判标准,让国外消费者能全面地认识中国名茶,了解茶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
说到这里,王庆饶有兴趣地讲了一个小故事:前些年他认识了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客人,这位客人不但爱喝中国茶,而且已经研究了20多年,每年还要来几趟北京马连道茶叶街,观察市场行情。后来,这位俄罗斯人用俄语写书来介绍中国茶叶,还办起了一个高端的茶文化会所,定期为会员举办一些了解中国茶、喝中国茶的沙龙,非常受欢迎。“要知道,这些会员可都是俄罗斯的上流人士,他们对中国茶的热衷,正好可以在国外形成尊重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尚潮流,这就让中国茶的高端输出有了良好基础。”王庆微微一笑,又告诉记者一件趣事,原来在人人习惯喝红茶的俄罗斯,总理普京却是绿茶的铁杆粉丝,为此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高级参赞,必须定期向克里姆林宫捎去中国的名优绿茶。“你看,其实我们国家的茶文化还是在逐步输出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这样的现象势必会由个例发展为普遍。比较乐观地说,尽管前期还有一段路要走,但中国茶产业全面繁荣的春天已经不远了。”从王庆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记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枝繁叶茂的中国茶业江湖。
茶市风云,风云茶事
2012年的中国春茶市场,依旧延续了往年价格攀升的势头,部分产地的明前绿茶,价格已经超过每斤3万元。就在市场各方感慨中国茶叶价格虚高时,王庆却有自己的看法:“今年春茶到现在为止还是生产期,这个生产期从2月上旬就开始了,之后由南向北逐步铺开,到现在全面进入开采期。今年春茶产期的前期气温比较低,导致明前茶的开采期普遍缩短了7到15天,这样明前茶的产量肯定大幅减少,价格也就上去了。有人担心这个价格会左右茶市的整体行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这个可能。因为茶叶市场是要综合全行业各茶种的全年价格走势来进行价值定位的,明前茶再贵,它的数量也极其有限,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无法成为一种有流通力的商品,一个茶叶如果流通不起来,那它对市场能有多大影响呢?再说我们的春茶产量到明后肯定会跟上来,因为这段时间全国的天气都很好,所以到5月底春茶产期结束时,预计整体上春茶不仅不会减产,还会增加一些,价格回归是必然规律。”
王庆感慨,目前中国茶叶的价格不是被高估,而是被严重低估了,他给出的数据让记者也吃了一惊:“不分茶种、时间,中国茶叶真正的全年均价在39元人民币左右,出口的价格每公斤才2美元,我们的消费者完全有能力消费大多数的名优茶,因为这些茶的市场价不过在每斤100~150元人民币左右,真正是价廉物美。”不过,王庆也坦承,随着国家整体CPI指数的上涨,茶叶生产的各项直接成本包括水、煤、电、气、采工、包装以及运输各方面,都在上涨,尤其是采工这一项,涨幅更是惊人。“去年我们的名茶产地雇用一个采工,包食宿的价格是每天100~120元,到今年采明前茶时,就上涨到了每天150元,这项开支在部分省区,是全面上升了40%以上。所以对茶叶的价格走向,我们的消费者也要理性,学会辩证地看——如果一个社会整体的生产成本在上升,那么相应的生活成本上升也是自然。”
谈起未来中国茶产业的走向,王庆的兴趣又来了,他让记者看自己办公桌前的两个泡茶机:“这两个机器,一个是外国人发明的,一个是中国人发明的,都很好用,用来泡茶不仅方便,还不会留下茶渣。这就符合现在年轻人喝茶的特点:追求快捷、方便、卫生,还要口感佳。我的两个女儿都是90后,她们不爱喝家里的茶,却很喜欢快餐店的速食茶饮料,我觉得这个现象很值得研究。我们国内有实力的茶企业和茶具企业,最好多开发一些适合下阶段社会主流人群消费的产品,因为社会在进步、文化也在升级,一味抱着几千年来的文化说事,并非明智之举。”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有一个数字,让王庆又开始动脑筋:目前国内各种茶饮料的销售增长非常快,到目前为止,每年都有超过20%的销售增长率,而且去年的总销售量超过1000万吨。对此,王庆有话说:“我们的一些食品企业像康师傅、统一等,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当家品种,反而是最专业的茶企业过于低调。现在的茶饮料口感不错,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里面茶的成分太少,糖和各种添加剂过多,不利于身体健康。我们也调查过,这个现象正好是20年前的日本所经历的,但是发展到现在,日本所开发的茶饮料已经是功能型饮料,针对人身体的各种亚健康现象,推出专门的产品。像日本的大街小巷都摆着一种售茶机,常年出售的是一种又苦又浓的黑乌龙茶,却非常受日本女性的欢迎。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茶饮料的降脂减肥效果非常好。试想一下,在我们这个全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如果这个市场被启动起来,那么其带动的茶叶消耗量将非常可观。”王庆的分析是有事实支撑的,种种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那么走一条相对的捷径,或许就能缩短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谈到世界时,王庆把目光投向了一张世界地图:“中国的茶叶要做大、做强,还要走出去,一定要平衡好科技和文化这两翼的力量,要传承文化、发扬精华,还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因为茶叶,它有可能只是一种饮品,但也有可能,成就一个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