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农科所茶叶试验站站长的袁洪刚,最难忘的不是捧到5项省科技进步奖、10项市科技进步奖,不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也不是登上“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光荣榜,而是茶农修剪冻死茶枝时蓄满泪水的双眼。 1980年春天,袁洪刚从临沂农校来到原日照县巨峰公社后黄埠大队实习,正赶上大队茶园的刘队长修剪冻死的茶枝。他看到,当那双缀满老茧的手使劲按下剪刀的那一瞬间,刘队长心疼得脸上的肌肉直抽搐,眼里竟蓄满了泪水。此情此景,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底,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为使南茶北引绝处逢生,他主动申报立项承担了“茶树抗寒单株筛选”研究课题,辗转于全国各地的茶叶科研机构寻求北茶抗寒良方,走遍了山东茶区内的每一处茶园,借鉴日本腊梅抗寒研究方法,在冬季每天早晨未出太阳之前,对单株茶叶进行细胞破碎率调查。经反复筛选,终于选育出10株抗寒单株,为抗寒良种茶选育提供了宝贵的播种资料,“茶树抗寒单株筛选”研究课题也被评为省科技进步奖。 在推广用新技术解决茶树的衰老症状时,他向东港区巨峰镇薄家口村的茶农打“保票”:谁家的茶树要是被剪死或因此减产,我包赔到底,损失多少我赔多少。接着,他指导该村原党支部书记薄子双在自己的0.7亩地上实施,结果,当年收入1.8万元。从此,薄家口村成了袁洪刚的新技术推广基地。为解决茶叶品种老龄化问题,他专门到浙江、福建、安徽、江苏等地考察,先后引进了福建的福鼎,浙江的鸠坑、迎霜、木禾、龙井43号、龙井长叶,安徽的舒茶早等品种,为日照乃至山东的茶叶提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间,他跨地市建立无公害茶叶科技示范基地11处,帮助企业建立现代化茶厂12处,推广无公害茶园3万余亩。他说,让茶农们当年那蓄满泪水的双眼换成丰收的喜悦和自豪,是我最大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