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文礼在“2006年度安溪铁观音十佳品牌、十佳企业”颁奖仪式上 摄影:茶道网
关注理由
14年前,一位大学毕业生放弃了记者职业,从繁华的深圳回到泉州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此后,他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将家乡的茶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在内销和外贸两大领域均取得突破,尤其在一向要求严格的日本市场颇有斩获。
他还注重研发,将历来不被重视的茶梗开发成出口新品,以实际行动树立起自己的产业地位。
他就是王文礼,一位温文尔雅、热爱家乡的企业家。
人物名片
王文礼
2004年度“中国茶叶企业十大风云人物”
2005年度“中国特产之乡优秀企业家”
福建省人大代表
福建省茶叶协会副会长
泉州市人大代表
泉州市总商会副会长
安溪茶叶同业公会会长
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A 人物·创业故事
大学生返乡壮大茶产业王文礼出生在铁观音故乡———泉州安溪,从小与茶结缘,北上福州读书,南下深圳工作,后弃文从商,从茶农身份起步,相继开连锁店超百家,直至进入沃尔玛,并在外贸领域取得突破。
教育:毕业于师大历史系
“要访茶王人家,就上西坪镇。”安溪友人这样说。
安溪县西坪镇作为铁观音发源地,已有200多年历史。王文礼就出生在这里。
一个人的人生定位有教育的结果,也得益于与生俱来的机缘;有眼界视野的原因,也有经历的因素。1970年出生在西坪镇尧阳村的王文礼,和茶有一份难割难舍的机缘:不仅本人是铁观音起源“王说”的后代,其第十代先祖王滋培还是百年前声名显赫的老字号“信记”茶行创始人。
年少时的王文礼几乎是在茶园里“泡”大的。每到假日,他经常跟父母上茶园玩耍,还参与茶叶的采摘、制作。
1988年,他考上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有机会比前辈接触到更多有关茶文化的书籍。《茶经》、《茶道》以及形形色色茶的分布和鉴赏,成了他课外读得最多的内容。
惊叹:咖啡比茶水贵数十倍
由于父母和兄长在深圳经营茶庄,1992年,他大学毕业即离开自己的家乡,南下深圳与家人团聚。起初,他进入深圳一家报社当记者。
在深圳,他强烈感受到繁华与贫困的巨大反差。当看到在一些高档场所,一杯咖啡的价格竟是茶水数十倍时,他的心感到莫名的疼痛。
在外的短暂经历,使他意识到蕴涵深厚文化的茶叶拥有巨大商机,家乡人民可以借此走出贫困。他最终选择放弃舒适生活,回乡创业。
他是这样和家人说的:“我们的第一代祖先王士让发现了铁观音,第十代先祖王滋培创办茶行,现在形势这么好,正是创业的大好时候!我不能听那古老的故事过日子。”一番话打动了家人,家人意识到这位大学生的与众不同。
创业: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
1993年,走在回乡路上的王文礼感到亲近乡情的轻松。
弃文从商,经营茶叶。那些一心想走出大山的父老乡亲会怎样看待自己呢?走到回乡创业的路上,他已经顾不上别人的非议。作为识字懂文的一代,他坚信,安溪的铁观音不仅要走出山区,还得走出国门!
他创业初期的资金筹集不是大问题,因为早先几年其家人已在深圳开辟了一片天地。困扰他的,倒是办一家什么样的企业的问题。如果仍与传统思维一样,只是单纯生产茶叶,那自己之前转行的牺牲全都付诸东流。
他意识到应该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当时,他家里有几十亩老茶园,经过努力,茶园的品质和产量有很大的提高。他还走家串户,收购不少茶农的好茶。
有了生产和供应的支持,茶叶要销往哪里呢?
这时,在深圳那繁华都市喝咖啡的经历启发了他———茶的流向便是钱的流向,要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当时有句话叫“福建人种茶,潮汕人喝茶”,国内茶叶市场主要集中在潮汕和港澳。其家人已在广东开辟了一个窗口。他于是把拓展目标对准深圳。
提升:“灯泡理论”密集经营
找到突破点后,在更高层面发展成为他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经过深思,他感到与其东突西走,不如开辟一方、发展一方,把区域做足,做大蛋糕,塑造品牌。他想到了“灯泡理论”,即相对密集地做好区域经营。
几年来,他立足深圳,先后开辟了百余家连锁店。
在营业额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他继续抓精品店、质量体系认证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不仅引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起用职业经理人。
做茶如酿酒,优质的粮食才能酿出香醇的美酒,也只有优质的茶叶才能制出清香的名茶。深知其道的王文礼从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入手,在安溪西坪、尚卿等地建了几万亩的高标准茶园,从源头抓质量,建立从茶园到茶叶的质量管理跟踪体系,保证每一型号的茶都有同样的土壤、海拔和工艺,确保原料充足、纯正。
很快,他和他的“八马”品牌在深圳声名鹊起。
此后的“名茶进名店”显示出他睿智的一面。1996年,世界零售巨鳄沃尔玛第一家连锁店在深圳洪湖开张,在严格的审核条件下,他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第一个在沃尔玛开设专柜的茶业老板。
随后,名茶进名店的“跟进战略”迅速扩张到广东、福建、北京、东三省等地。迄今,他已在沃尔玛、麦德龙、天虹、万佳等大型卖场开设专柜100多间,创立茶叶产品新的营销模式。
拓进:茶梗研发增出口新品
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他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2002年后,日本乌龙茶饮料市场持续不景气,要求中国乌龙茶降价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他的中低档茶正销往日本市场。为配合日方研发新产品和降低成本的要求,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对茶梗动了心思。
茶梗在市场上最不值钱,能否派上大用场?为何茶叶身价百倍而茶梗一文不值?
他不信这个邪,让技术人员集中研发。不久,一种经过特殊加工、具有咖啡香气与茶香的茶梗铁观音饮料生产出来了。
此举给当时沉闷的乌龙茶饮料市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同时,为免去日本市场担心铁观音量少成本高的考虑,经过4年科技攻关,他又将具有高香汤醇且价位低的黄桂拼入铁观音之中,既保证了茶叶品质,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茶叶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B 人物·对话
茶业应引入大量人才
关于趋势
传统浓香茶成为主流
早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近来,茶的汤色正悄然发生变化,从浅转深,从淡转浓,从绿豆色转金黄色,口感也越来越醇厚。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文礼(以下简称王):这说明市场出现传统浓香茶为主流的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天然、绿色,对传统方法生产、加工的农副产品比较喜爱,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悄然转变,懂茶的人正日益增多。人们开始重视茶的天然花香、口感的醇厚、回甘的程度,喉韵的感觉、保健的功效等。
可以说,安溪回归传统茶是由乌龙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
关于行业
打造行业标准好时机
记:你们近来大举进军闽南市场,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
王:我们所有的战略出台,都源于打造铁观音这一民族品牌。进驻闽南,我们作了较为充分的考量。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闽南地区经济水平高,老百姓有经济能力享受高级铁观音;铁观音的独特品质是其他茶叶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被市民喜爱,在闽南的潜在市场很大;打造民族品牌的使命感驱使我们作出进军闽南的战略部署。
中国茶叶正迎来一个竞争激烈、大浪淘沙的时代,日本抬高进口门槛使茶叶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同时,这一时期正是打造行业标准、促进共同发展的最好时机。
关于文化
要建设自有独特文化
记:有人说,卖茶就是卖文化。就您的理解而言,作为一家茶企业,应具备怎样的文化?
王: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企业建文化宣传墙是文化,在管理上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是文化,搞茶文化研讨是文化,茶叶从业人员培训也是文化。作为一个企业,除了要努力,更重要的是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
关于造牌
需引进职业经理人
记:您一直大力推进茶叶基地建设,这对品牌建设有哪些益处?
王:品牌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没有基地的茶业,就如没有根的茶树一样。拥有环境最好的茶业基地,才能为企业提供最为优质的铁观音茶青。而要打造出自己民族的茶叶品牌,先得让自己的基地成为典范。
拥有最规范的基地只是开始,企业还需要拥有先进的设备,才能通过生产加工严格的考验,最大限度地保护每片茶叶毫无瑕疵、优质完美。
记:除了基地和生产设备外,您认为茶品牌建设还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王:品牌建设既是一个生产过程,也是一个消费过程。中国茶叶市场不乏精通茶叶的生产者,缺少的却是了解消费需求的经营者。茶叶成了高度成熟的产品,却同时又是不成熟的商品!所以需引进职业经理人进入茶产业。一个产业如果要兴旺,首先要有多人一起运作,再者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才介入这个产业。
关于外贸
保证卫生安全和传统正味
记:日本对茶叶进口的安全卫生标准几近苛刻,许多茶叶出口商因为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而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而去年,你们的茶叶抵达日本并顺利通关。您在茶叶出口日本方面有何经验?
王: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具备四个“一流”:一流的茶园基地,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安全;一流的生产设备;一流的制作技术;一流的管理制度,即通过ISO9001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这四个“一流”直接保证了茶叶的卫生安全和传统正味。可以说,在日本提高门槛后,我们率先通关,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C 人物·印象
书生意气
当人们开始关注你的时候,你永远也没有第二次机会改变第一印象。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琼恩的名言。
王文礼是那种让你看了第一眼就会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皮肤白皙,戴金色镜框的眼镜,温文尔雅。历史系毕业的他一派书生模样。
在多数人印象中,书生是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距离的,远离浮躁与功利,以便在历史意识和人生智慧的开阔视野中静观沉思,在寂寞中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用易中天的话说就是,“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与良心,他的历史使命,就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超功利的态度对社会人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该说话时就说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由此看来,书生往往是先“修其身”,对社会发展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以“济天下”为己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王文礼选择“从商”来“治天下”。他的起步更显大气魄,以小见大,不以一己之私,而是着眼于整个茶农群体,着眼于整个产业的整体。
众多茶叶由于没有外销专营权而滞销,茶农无从获利,苦不堪言,这是他弃文从商、回乡创业的初衷。经营中,他不仅收购茶农手中少量的好茶,各种中低档茶也一并收购,免除了许多茶农的后顾之忧。
2000年前,他的企业步入正轨,可厂房一直是小且破旧的,当时并不是没有资金建先进的厂房,而是为取信于茶农,他在收购茶叶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现金支付。
“茶农辛辛苦苦种了一年茶,就是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本来他们就很辛苦,如果再碰到打白条的情况,茶农一年的生活都会很困难。”他在商海中仍旧保留着文人的“仁”和“信”。
而他在激烈商场的成功也许与此有关。
更多详情请访问 中国茶客第一论坛 知名茶业品牌专区---八马茶业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