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杰(又名:郑杰)
助理工艺美术师,一九九六年进入宜兴精陶集团徐安碧大师
工作室学习陶瓷制作与装饰,2002年创办“郑杰
陶瓷工作室”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现就职于方圆紫砂有限公司。
1996 年进入宜兴精陶集团徐安碧大师工作室学习陶瓷制作与装饰
1997 年入编《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
1998 年《古韵遗风》瓶由《紫玉金砂》杂志
介绍
2002 年创办“郑杰陶瓷工作室”
2004 年《韵》壶获宜兴陶瓷新人新作展二等奖
2005 年《圆珠》壶由江苏《扬子晚报》介绍
2006 年《大江南收藏》刊登其作品及简介
一把出自紫砂大师手里的壶,在很多外行人眼里,它无非就是由壶体、壶嘴、壶把、壶盖、壶纽等几个部分组成,似乎甚是平凡无奇;但只有行家才明白,它实际上却是一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佳作。
郑杰,外表是那样的朴实,但他却开始以浓厚的内涵、别致的造型、独特的技艺博得八方赞誉。或者从他的恩师——工艺美术大师徐安碧的视角来看,郑杰正是他的另一件得意‘作品’。
师从徐安碧
和寻常紫砂艺人不同的是,郑杰并不是出生在宜兴陶艺世家。所以他必须要比别人在技艺上付出更多的心血。除了做壶的悟性与天赋,他还不断的充实自己。
和寻常紫砂艺人不同的是,郑杰并不是出生在宜兴陶艺世家。所以他必须要比别人在技艺上付出更多的心血。除了做壶的悟性与天赋,他还不断的充实自己。
但幸运的是,1996年他有机会成为了工艺美术大师徐安碧的入室门徒。从那时起,得以领受到更多精湛的技艺,也接触到更多工艺美术界的名人。这是他收获的时期,他的作品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风格也得以变化和发展,1997年就入编了《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颇引人关注。
但是,他一直在寻找着更多的东西。2002年,他创建了自己的个性陶艺坊,取名为“郑杰陶艺工作室”,就职于方圆紫砂有限公司。2004年,他的作品《韵》在首届宜兴陶艺新人新作展上夺得金奖,至今让他回想起这些,令他十分难忘,这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他,这位出自大师之手的得意“作品”终于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凸现出自己的艺术价值。
完美主义者
他说自己还很年轻,正是年轻,这位紫砂艺人不停地追求着完美。他说,要让自己的作品更有内涵,自己所要做的,就是要全面接近它。
紫砂的雕刻是他所擅长的。在紫砂壶上,用复杂的文人翰墨来表达一种意境,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为了达到那种至高境界,他一直在收藏并临摹古今名画,从中汲取力量。然后又不断地寻求创新,形成自己最独特的风格。在这些时空交错的交流中,他一直在寻求着最美丽的内韵。
在福州的一次紫砂艺术交流活动中,他把一位收藏者收藏的一件自己早期的作品用新壶换了回来。他是一个唯美主义者,这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的成长环境,注定了他必须更加努力,也注定了他更加苛求自己。
他现在喜欢到更多的地方交流,与爱好和收藏他作品的收藏家接触,从更多有修养有内涵的工艺美术大师那儿汲取艺术的因子。他说,中国的诸多传统技艺,包括像福州著名的脱胎漆,那些值得学习的东西是他一辈子也学不完的。
收藏是缘分
或许他和徐安碧大师之间的缘分之故,所以他很相信缘分。他说,宜兴有很多人在制壶,每年都会有不少的作品问世,收藏家能收藏到他的作品,其实就是一种缘份,也是对他作品的肯定。
正因为这种想法,他倒有了一份平常心不同。比如,郑杰的壶在全国销售得很好,但他在每个城市只选择一个代理。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仿品,增强珍稀感;但我想,他可能更加相信有缘自会相逢,有心自会买到自己的壶。
有些时候,他似乎看透了一些东西。对于有些好壶,他宁愿不卖而是自己收藏。曾经有人质问他:出价几十万你卖吗,不相信你会不卖。他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法,我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他说自己挺知足的了。
在郑杰的心中,他是壶,壶也是他。现在的他,心如止水,每天仍行走在家与工作室这两点一线之间,面对紫砂泥,入神般锤、揉、捏、品……就是为了心中那份和壶的缘分与对壶的追求。
(文:陈措 原载《海峡茶道》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