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中国茶艺美学的四个境界 (一)
2010-05-14 04:02:37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作者:张菁 【 】 浏览:6501次 评论:0

0905252142b3d331249cfbfb95.jpg

   谈中国茶艺美学,离不开谈中国茶,谈艺,谈美。

  首先让我们一同关注人类对美学的探索。在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建立了所谓资产阶级的第一个完备的美学体系。康德毕生只写过两部美学论著,其一是他晚年及其理论之大成,力图打通天人合一的《判断力批判》上卷(下卷是《目的论判断批判》);其二则是在写前者27年前所写的《论崇高感和优美感》,属于前批判时期。康德那不以美学命名的美学理论体系主要建构于前者。康德之前,有唯理主义的鲍姆伽敦美学思想和经验主义的布尔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美学。前者认为美是完满,也就是善。后者认为美是社会生活中能引起爱和情欲的某些性质,带有功利主义特征。康德的美学,建立于与这两者的争论。同时完全推导于理论,并非像同时代的其他人一样源于文学艺术的探讨。康德为他的审美划出了一块独自的领域,即情绪。这情绪表现为认识和意志的中介体,就如判断力在悟性和理性之间一样。美学是研究“鉴赏里的愉快”,是研究无利益和无概念却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的愉快。

  综上所述,茶艺之美既是在与茶相关的人、事、物中所体验到的普通性和直接性的愉快。之于美这一事件,茶相当有包容性,无论是茶本身:干茶、茶汤、茶味,还是与茶相关的茶会、茶人、茶历史、茶故事,在在处处,都流露着茶所特有的美学特征。举一次茶事为例,参加茶事的过程中,首先鉴赏到茶境之美,茶室的设计、灯光、陈设等等无不传达出用心之美,如茶事设在野外,更可感受到与茶相应的自然之美;其次,主宾相见,可感受到礼仪之美;入坐时,可感受茶器之美;瀹茶时可感受茶色、香、味、形之美;茶事中的清谈可感受到语言与精神之美等等。

  从不同国家的茶会,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对茶、对美的追求与品味。如英式下午茶,轻雅闲淡,体现着英国人,尤其是英国淑女以茶相聚,高贵、优雅的意趣;土耳其人尤喜几人围坐,浓煮红茶,多加蜜糖,这样的饮茶,放在东方人的审美,是不可思议的。近代世界看待东方茶艺美学,对于日本茶艺的认可度相对高于中国茶艺,虽说日本茶艺乃是从中国东渡流传而来,但撇开主观因素而论,日本茶艺的确富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和美学意韵。在日本,茶艺同传统的花道、弓道一样,被提到“道”的层面。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为旨趣,体现着东瀛遒劲枯高的审美,从日本茶道的发展以及日本茶人对茶的珍视,也确实体现着一种专注而认真的日本美。

  回到我们的语境,在中华民族浩翰的历史与庞大的文明中,中国茶又有着怎样独特的美呢?与其它民族的茶文化不同,中国茶,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历史悠长、门类庞杂的中国文化的纽带与指向。在中国,茶联系起各阶层、各时代、各民族文化,同时,茶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用以悟道体道的方法乃至接引后人的精神指向。到了现、当代,中国茶又是中国人文化寻根的一条脐带。当然,很多专家批评现代的中国茶人没有像日本茶人那样忠实的记载与继承祖辈的茶道形式和茶文化。笔者认为,这也既是中国茶与日本茶不同的根本。日本茶道美学构建在模仿前人,追求向大宗匠、大宗师看齐。而中国茶更多的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也既是描摹自然。严格来说,中国茶并没有留下特别成体系的论著更不要提教育体系,然而细读中国文化典著,从《易经》、《中庸》、《诗经》、《六祖坛经》到民间小说话本,又有哪一本不是在说茶?哪一本没有包含着“天人合一”的茶境呢?与日本茶人的严谨、苛求比起来,中国历代茶人似乎更继承了“提锹随后,醉死即埋”的洒脱,中国茶文化,更注重茶或茶事中瞬间达到的交流,又更偏向对这种至高交流的“坐忘”。这不是一次茶事,或几辈茶人的观念所造就的,而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所沉淀下来的。从宏观的角度大体说来,中国茶艺美学有以下四个境界:

  认识之美

  茶叶审评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审评茶汤是否“甘、活”,“活”这个标准一般只出现在很难得的茶品中,只有极少的产地,纯熟的制茶,再加上天公做美,或可得一泡清香甘活之茶。与茶一样,茶艺之美的首要境界也是“活”,这个“活”是茶人认识茶、认识自己的过程。

  中国茶有六大茶类,论起品种,何止千万。去了解这些茶的知识,踏上寻茶的历程,这也即是儒家所谓“格物致知”的过程。

  此阶段的茶艺之美,可以从书本,可以从茶会、茶旅,亦可以在茶馆中得到。每认识到一种新茶,寻访得一泡茶中旧友,这其中的愉悦与庄严感是不可言说的,也即是在这些认识的旅程中,茶人渐渐的认识到自我,从而保持新鲜、鲜活的寻美之心。

  体味之美

  体味之美包括“体”与“味”两部分。体,是体验,体验可以看做是“认识之美”的延伸。

  茶人仅仅在书本上和茶事中认识了茶,还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体验。如果要真正认识茶,必须亲自去喝,亲自去泡,亲自去找。要付出过,才能真正得到,世界永远是能量守恒的,茶的艺术中尤其没有投机取巧。要亲自挨烫,亲自受苦,像一个茶农那样采过茶,像一个茶商那样了解茶,像一位长者那样疼爱茶,像一位晚辈一样敬爱茶,这,才算是对茶有了一些基本的体验了。

  唐朝的赵州从谂禅师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一位学人前来问禅,赵州旋问:吃粥也未?学人垂手答:吃了。赵州答:洗钵去。这就是中国的禅宗对于禅的正宗回答,也是正宗的茶之“道”。禅与茶同时重视“体验”,这种“体验”里最重要的是一种“不逃避”、“不放弃”的精神。举刚才的公案来说,公案中的学人之所以吃了粥不洗钵,跑来向赵州和尚问“禅”,乃是因为他觉得“问禅”这件事情显然是比“洗钵”更为重要的,然而这就落入了比较与分别的窠臼。茶,亦复如是,当你问别人红茶是什么样的,别人回答了,你记下了,从此认为红茶就是别人说的那样,开始凭一知半解从芸芸众茶中“分别”红茶,并以此为傲。那么红茶一物,其实在你心中已经死去了。要想知道什么是红茶,只有去体验,去喝,不错过每一个过程,做好当下该做的事,这才能真正认识到她,也才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红茶之美。

91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中国茶艺 茶道 境界 美学 责任编辑:中华茶派网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工夫茶具介绍 下一篇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论坛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