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泡茶用水,让我们翻开《茶经》580页从“茶的冲泡”开始认识:喝茶人人都会,但要冲泡得法,并非易事。茶叶冲泡大有学问,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差异非常明显。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沏茶)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嫩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可见,要真正泡好茶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要泡好一壶茶或一杯茶,既要讲究实用性、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 所谓“实用性”,就是要从实际需要与条件出发,可以是冲泡一杯普通的“大碗茶”,也可以是冲泡一壶高贵的名茶;所谓“科学性”,就是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所谓“艺术性”,就是要选用合适的器皿以及优美的、文明的冲泡程序与方法等。总之,要掌握好茶叶的冲泡,重点是要选择适宜的泡茶用水与器皿;同时,要学会科学的冲泡技术。 (一) 泡茶用水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品质。水质不好,就不能正确反应茶叶的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影响更大。杭州的“龙井茶,虎跑水”,俗称杭州“双绝”。“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名扬遐迩。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 1、 对泡茶用水的认识 在历代古茶书中,有不少篇章和专著论及茶与水的关系,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上面提到的唐代陆羽《茶经》中的“五之煮”,还有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和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明代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的《煮泉小品》,清代汤蠢仙的《泉谱》和陆廷灿的《续茶经》中“五之煮》等等。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归纳起来,其要点如下: 一是水要甘而洁。宋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诗句。 二是水要活而清鲜。宋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而轻,上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三是储水要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储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介绍得更为具体,他说:“大瓮贮满,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悒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曝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雪兰弘泡茶用水,来自福建省宁德市海拔1300多米的白马山岩石之水。那里人烟稀少,只有一家道观,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污染。白马山的水具备了古人说的:流于黄石,负阴者。清轻甘洁,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