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岂止于此,相期以茶
2013-10-13 04:22:18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41次 评论:0

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人生的要义,或者说人与人的分野,却在于:在死之前该如何活着。对于一个活到了95岁高龄的老人,“死”更是一个因其即将到来而不得不时时想到的问题。季羡林在这本《病榻杂记》(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版)里,也一再地提到“死”,提到曾经“死而复生”。但是,他的谈死,却谈得豁达、淡定,谈得生机勃勃,让倾听者有春风徐来之感。季老说:“现在我们的国家是政通人和海晏河清。可以歌颂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歌颂这些美好的事物,九十五年是不够的。”这是季老晚年人生态度的坦诚自白,也是这本书的主旋律。

《病榻杂记》里收录的90余篇随笔,都是季老在病榻上写成的。部分篇幅是忆旧,发病和住院治疗的点点滴滴,为朋友写的序跋,更多的,却是从一个饱经世事播迁的文化老人的视角,来谈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人生观、生死观和人生感悟。关于他的出身、求学、奋斗等,于读者并不算新鲜,因为读者早已从别人为他写的传记里,对这些耳熟能详了。序跋文字多为朋友之间的殷勤唱和,也可略过不提。倒是季老追念张天麟、陈寅恪、钟敬文、臧克家、哈隆教授等人的文字,情感真挚,催人涕下,同时可为研究这些名流留下珍贵的一手资料。《大自然的报复》等篇章,则显示出一个老知识分子可贵的社会良知、独立思考精神和人文关怀,读后让人唏嘘不已。

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之处,却是季老的“三辞”,以及关于病榻上的诸多细节。

季老在这本书里,郑重地“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的桂冠摘下来!关于这个“三辞”,坊间早已是议论纷纷。敬佩者誉之虚怀若谷,鄙薄者嗤其赶场作秀。然而我以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都是仅仅从新闻里断章取义。如果评论者肯坐下来,认真研读这本《病榻杂记》,他们就不难发现,季老的“三辞”并不只是“辞”这个单一的事件,里面其实隐含着季老对当下流行在知识分子内部的躁狂症的严厉批判,更有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自警与自醒。辞与不辞,于世人,甚至于季老本人,我觉得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要从季老的“昭告”里彻底地清醒过来,彻底地反躬自省,然后忘却浮名,沉下身子做学问——只一味地求名求利,必会遭到世人的无情耻笑和厉声唾骂,更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关于在301医院住院的细节,季老着墨不少,而且爱憎分明。读这些文字,我面对的,仿佛不是一个年近百岁病魔缠身的老人,而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还有一点顽劣的孩童。对于医院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对于医院高尚的医德、医风和高明的医术,对于挽救他生命、精心呵护他的医生和护士,季老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主治医生最初的犹疑,他也毫不隐讳地予以披露。他这些发自肺腑的真话,读来温暖怡人,还有点让人忍俊不禁。最后,摆脱了病痛的季老由衷地说:“我希望活下去。”他要继续歌颂新时代,继续投身他的研究。

人生九五似幽梦,病榻历历如云烟。岂止于此,相期以茶!

21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用一杯茶把秋天品出味道 下一篇茶韵之谷雨前茶

论坛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