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从古至今几乎都是以适宜泡茶、把玩为主的茶具,这些都与紫砂材质及生活日用有极大的关联。在改革开放的当代,紫砂茶具如何突破历史,创作具有宏伟博大的气势,反映伟大时代的杰作,应该成为当代紫砂人的追求目标之一。鉴于历史上从没有过单纯以欣赏为主,可放在大厅广场上观瞻的超大型紫砂壶。究其原因是制作工艺难度极大,而且历史上也没有大的窑炉可以烧成,现谈谈超大型紫砂壶制作的工艺技法与流程。
第一,超大型紫砂壶制作的泥料选择
众所周知,紫砂泥是宜兴特产的珍稀矿源,它深埋在丁蜀镇黄龙山下,出矿时形状像岩石,经自然风化后,变成颗粒细腻的、可塑性极好的制壶原料。一般制作紫砂日用茶具时,都是使用比较细腻的紫砂土,或40目,或60目,或在60目泥料中夹以比较粗的颗粒,形成“铺砂”的效果。而制作超大型紫砂壶时,颗粒细腻的紫砂土承受压力小,在干燥时容易变型和开裂,因此必须根据超大型紫砂壶的要求重新研制。我经过多次试验,参照宜兴大缸制作的经验,在加工紫砂泥时大胆采用了“8目”的紫砂原矿泥,以增加泥料的强度。
第二,超大型紫砂壶成型工艺的创新
宜兴紫砂壶艺,“其全手工拍打镶接成型法”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超大型紫砂壶,要称之为紫砂壶,就必须严格按照传统成型工艺去制作。如果按照一般紫砂壶的成型方法,这么大的作品绝对不会成功,为此,根据宜兴三十年前手工制作大酒坛的成型方法,结合紫砂拍打镶接法加以创新改进,形成一整套超大型紫砂壶的成型技法。先用“大搭只”(宜兴手工制陶木制专用工具)把泥块打成泥片,这一道工序主要掌握好三点:①泥的干湿度;②泥片的长度、宽度及弧线的角度;③泥片厚度掌握,壶底和身筒下部的泥片要厚于中上部的厚度,这样才能承受得住来自上部的重力。然后把泥片竖起来,围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壶底片上,以泥条(片)盘接法用(偎泥)将它们连接起来,再用专用工具“里手槌”(陶制)和“棒槌”(木制),双手一里一外,用力拍打(里外衬好),把泥片进一步拍打,使泥料颗粒分子之间紧密结实。另外在壶底的泥片上必须用“里手槌”有顺序地用力槌打,效果与打泥片相同,这两道工序完成后再打泥条。在先前已形成的下半截上围接起来,如此一段一段接上,一段一段拍打,直到壶的满片上去。这样做既保留了传统手工艺制壶的本质,又使手工技法痕迹清楚,艺术效果突出。
在壶身做好以后,把事先设计做好的壶嘴、壶把配装上去。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做提梁壶把时,要把提梁之梁的中心掏空,减轻提梁把的重量,实际是减少壶身上的负重。在装壶把前,必须在壶身内部用同样的泥料做六根撑柱,帮助壶身顶住提梁的重量,这六根撑柱与壶一起干燥、一起烧成,待烧成完工后,再把撑柱拿掉,这是创作超大型紫砂壶成功的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
超大型紫砂壶的造型,壶嘴、提梁及壶盖都要有合理的比例。如提梁的高度正好与壶身的直径一样;而壶嘴必须要做到朴而不笨。角度要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力,长短看上去舒服,因为这是用来欣赏的手工艺作品,比例的协调很重要。
超大型紫砂壶在坯体(半成品)基本完成后,还必须在壶体表面以明针(牛角制的专用工具)一点一点地“光”,把壶体表面的“泥门”压紧,使壶在烧成后形成光洁、润泽的效果。然后再壶上镌刻书画,增加壶的文化涵量。
第三,上述工序完成以后,壶的“干燥”这一关往往关系到超大型紫砂壶的成败
经多年实践,总结了大壶干燥的要领:把整件大壶用塑料薄膜包好,在阴凉干燥的室内“阴干”三月,不能有风进去;每隔一段时间打开薄膜,让里面的湿度消去,再裹好继续“阴干”。如此几个回合,直到坯体全部干燥发白,再进窑预热干燥,这样的干燥方法,坯体就不会因收缩不统一而出现开裂。
第四,烧成是超大型紫砂壶最为关键的关键
预热温度要严控,一般是100℃-400℃,预热干燥要10-12小时,温度缓缓上升,不能过急过快,否则坯件在窑内就会炸裂。预热期过后,再阶梯型逐步升温烧成,最高温度为1160℃,烧成以后再以阶梯型降温曲线逐步降温、冷却,这段时间要控制好(不能降得过快,否则又会炸裂),待在窑内温度自然降到50-100℃以下时,方可开窑出炉,刚出窑炉的成品不能吹到冷风,否则又会在出窑时发生“惊炸”:出现肉眼看不到的暗裂纹,待时间一长而导致壶体破相。另外,超大型紫砂壶烧成季节,一般不要选择冬季,冬季自然温度低,与窑内温差大,容易出现上述毛病。
第五,超大型紫砂壶烧成窑后,还要与一般泡茶的小壶一样在壶体养壶
以红茶水反复浇擦,把紫砂陶的本质养出来,使壶体产生与“和田美玉”一般的晕光,这样,一件超大型紫砂壶才算真正的创作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