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紫砂壶烧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还是以煤窑为主,以前烧制的方法也有其独特的特点,也被认为是最有作用的烧成方法,像是龙窑、倒焰窑等,很多壶友对倒焰窑不是很懂,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倒焰窑。
所谓倒焰窑,是一种间歇式窑炉,它的名称是因为火焰活动情况而获得的。无论是倒焰式圆窑或方窑,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火焰都从燃料室的喷火口上行至窑顶,因为窑顶是密封的,火焰不能继承上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被烟囱的抽力拉向下行,经匣钵柱的间隙,自窑底吸火孔进支烟道、主烟道,最后由烟囱排出。在长期的出产、糊口实践中,人们早就发现了“火焰向上”这一现象,由于热气体重度轻,老是浮在上面的,这样,就使人们习惯地把火焰由下向上活动看作“顺”,而把火焰由上而下活动看作“倒”。因为倒焰窑中的火焰在其活动过程中有一段路程是从上到下的,故称为“倒焰窑”。
在旧式的窑炉中,倒焰窑不管在结构或者操纵上都是较为完善的一种窑炉。它的最大的长处有两个:一个是这对制品加热比较充分、平均。火焰从燃烧室的喷火口出来后,在上行至窑顶的途中,通过对流、辐射的方式把热量传给制品,火焰到达窑顶时,又对顶部制品进行加热,然后折向下行;在下行途中,火焰又对流、辐射的方式对制品进行一次较为全面、充分的加热。火焰在这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活动过程中,就使上、中、下部产品全面地被加热,加之燃烧室沿窑墙平均分布,就造成一个四面八方都有火来的局面。制品也就在这样一片炽热的火海之中。煅烧成为陶瓷器皿。同时,火焰在由上往下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把热量传给制品,本身的温度逐渐降低,重度逐渐变大,愈易沉向窑底,在靠近窑门、窑墙的地方,因为散热较大,火焰温度比窑中央低,因而重度较大,轻易下沉,别的温度较高的火焰又来增补,这样,就使这些地方火焰的流速较快,流量较多,供应的热量也相应增多,这就部门地补偿了这些部位散热的损失,从而减少了水平温差。倒焰窑的另一个长处就是它对制品的适应性很强。因为它是间歇式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制品来改变烧成轨制,这一点对地道窑来说,就不大轻易。
倒焰窑的主要缺点在于:一是因为装窑、出窑等操纵均在窑内进行,因而劳动强度较大;二是热量损耗较大,火焰自窑顶下行后,即经烟道、烟囱排出,烟气温度很高(1000℃左右),这是由倒焰窑的结构所决定了的,否则,下部产品就烧不熟。此外,因为它是间歇式窑炉,因而余热利用较为难题,窑体本身积蓄热损失也很大;三是操纵控制不易,需要技术纯熟的烧窑工人进行操纵。因为这些原因,旧式的倒焰窑正有逐步被地道窑所代替。
20世纪50年代,宜兴的倒焰窑不断发展,矩形倒焰窑适合装大型产品,圆形倒焰窑适合装中小型坯件,其容量均在20~120立方米之间,以100立方米最为普遍。对于某些厚大、异形或其他小批量的产品,倒焰窑仍是比较相宜的,这也是它目前没有完全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