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初春的一天,在宜兴这片五色土上的一户制陶世家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父亲给他取名:翟喈。《诗·小雅·钟鼓》有“钟鼓喈喈”之句,其意为和谐悦耳之声。
翟喈自幼接受陶瓷艺术的熏陶,祖祖辈辈皆制陶,薪火相传。其父供职宜兴市紫砂工艺厂,任副厂长,对翟喈在紫砂之路上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2002年,翟喈于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园林设计专业毕业后,又攻读了工艺美术专业,随后拜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蒋彦为师,并得到江苏工艺美术大师胡洪明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强德俊老师的悉心指导,被吸收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被蒋彦选为他的少数几个传承人之一。
在翟喈的“艺石坊”工作室,我们见到翟喈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新壶。凭着对紫砂壶艺较高的天赋和悟性,刻苦努力,执着追求,加上恩师的严格教导,他的制壶技艺日渐精进,尤以全手工见长。其作品线条流畅、气韵贯通,将形体、日用功能及文人雅趣与中国悠久的紫砂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大圆竹壶》就是典型的代表。通过对竹叶、竹枝、竹节等部位的变异和重新组合,整件作品圆润敦厚、气韵深蕴,具有“神韵、气质、艺趣”的风格。壶腹圆润饱满,光洁素雅;两节直嘴由壶身延伸出,由粗变细,保持着与整件作品的协调一致;嵌盖隆起,并未全“仿真”的竹枝蜷曲为纽,枝节相连处清晰可见,从纽处舒展出两、三竹叶贴附于盖上,超凡脱俗;壶柄处更是将整件作品的“精、气、神、韵、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四节竹枝由上至下、由粗变细,枝节处芽苞充满生机与希望,并从柄处延伸出一竹枝,竹叶叶脉纹理清晰,依附在圆润光洁的壶身相得益彰,加之三圆足鼎力稳重,将竹子各部位原形,有的如绘画中的“写实”性艺术表达,有的如“中国画”中的抽线表达,让人意犹未尽。将传统紫砂壶艺创作加之个人的思想感悟与艺术探索,表现出的是一种圆润通融的紫砂创作新思维。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几年的学习、思考、领悟、创新,翟喈不仅创作风格日趋成熟,更是赋予壶以生命、以思想、以灵魂,成果丰硕。在多年的制壶生涯中,翟喈随时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关注着这个时代,关注着身边的变化。获“2010中国(合肥)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的《城市命脉》就是典型的一把“关注时代”的壶,壶盖象征着桥梁,壶身上一条道路纽带由壶嘴延伸至壶柄,由宽变窄,很好地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凸显的交通问题。紫砂作品《线律》壶盖、壶身相互呼应的线条,一如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如微风吹拂的竹叶,充分展现了动态美、绘画美、韵律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颁发的第十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礼品博览会“中艺杯”金奖,得到了同行及收藏家的一致好评与青睐。翟喈的作品《扁腹》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匏尊壶》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翟喈喜欢的一句格言。翟喈喜爱读书,平时经常阅读各种书籍,特别是紫砂大师的文章,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修养,为自己更好地创作打下基础。他的文风优美,善于旁征博引,曾多次发表论文,刊登于《江苏陶瓷杂志》等刊物。翟喈沉稳、敦厚、内敛,话不多却很随和亲切。他对我们说,现在以做传统壶、仿壶为主,自己创作的壶较少。先要把基本功打扎实了才能更好地创造,先仿再创。做壶切记浮躁,关键要用心、专注。这是他做壶的态度。翟喈的工作室“艺石坊”并不大,却是他创作、制作紫砂壶的一片天地。每天沉醉在紫砂的艺术世界中,废寝忘食也时有发生。
在宜兴这个“家家锤泥,户户弄陶”的“紫砂之都”,要想出头实非易事,翟喈这位紫砂界的青年才俊经受住了“大浪淘沙”,终于突显出来,让别人记住了他的脸庞和作品。是金子总要发光的。翟喈在紫砂路上永远甘当小学生,谦虚好学,勤奋上进,一步一步地迈好自己坚实的步伐,踏实做人做事。(潘明月)